人情世故到底是什么?

以前很多人对此的解释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或者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样的两个句子,只是听了,浑身就会感到一阵凄凉,更何况是说给温热的心听的。

可是,当我某天突然意识到万事万物并非绝对的好,也并非绝对的坏时,我就知道,应该给人情世故下个新的定义,顺便帮它正个名。

在正名之前,先来说两个故事。

《道德经》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圣人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预。 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

这句话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最近一直在温习武志红的心理学,读到老子的这句话时便会想到武志红说的那句“不含敌意的深情”,这感觉是我默默注视着你,默默关注着你,你得意时我给你激励,你失意时我给你支持。但是我从未想过要从你这里索取什么、得到什么,我只是想你可以美好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是多么纯粹的关系啊,这不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关系吗?

《史记》中描写了一段张仪的故事。张仪刚出道的时候,因为家里很贫困,一次在和楚王宴饮时楚王丢了一块佩玉,大家都说张仪穷一定是他偷的,又搜不出来,于是就痛打张仪一顿。

想来这是什么道理,因为穷,所以就是他偷的,但是又找不到证据,最后就只能暴打他一顿。在那些人的眼里,穷就是一种错,一种让别人产生了“打”你的错。

鲁迅说: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这把一个人说的该有多矛盾。一个人傻兮兮的,就不通人情,会被别人鄙视,一个人精于人情,就是城府颇深,好像那种恰到适中的感觉一直都不存在一样。

如果是我做解释,我希望把人情世故这四个字倒过来,做成这样的理解:人情世故即世故人情,而这句话就变成世界上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大孩子、小孩子都喜欢《一千零一夜》和其他寓言故事,故事是很有吸引力,也很有想象力的。只是有时候,你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故事”,让自己深深去体会它,看它的整个发展脉络,看自己在其中所存在的价值,以及在这其中自己换做他人,又会描绘出怎样的不一样的故事来。如果你通了,那你便了解了“世故”。

而“人情”说白了,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你与除你之外的所有人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不是只有爱恨情仇,除了这些,你还可能会与陌生人擦肩而过,你可能会与工作伙伴携手并进,你还可能会与世界链接出一个中心,让这个核心的地方充满爱。

所以说人情世故并不难,难的是你信了那两句冷漠的话再也无法自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