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蔡伦的造纸术,隋唐时期炼丹人发明的火药术,以及指南针和元代王祯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四项发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可是,要说中国古代还有第五大“发明”,估计很多人要惊讶了吧!
其实,这第五大发明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那就是每年阳春三月,在春风里满天飞舞的风筝。
据说,风筝最早是由我国春秋东周时期的哲学家墨翟,以木头制成,所以也叫木鸢,后来经过墨翟的徒弟,也就是我国建筑鼻祖鲁班,改造成竹鸢,再后来直到东汉年间,蔡伦造纸成功后,才由当时的坊间艺人改造成了纸鸢。
“风筝”这一叫法是从什么开始呢?这就要说到后唐官吏李邺了,他为官贪图享乐,曾在宫中放纸鸢为乐,还特意为纸鸢绑上竹哨。这样,纸鸢飞起来时,就会有竹哨的争鸣声响起,这便是“风筝”这一叫法的由来。
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把风筝融入到自己的诗画中,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活动场景,或者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北宋画家张择端在自己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里,就极其生动的还原了,当时北宋民间百姓放风筝的活动场景。
清代末期诗人高鼎,因晚年政途不得志,归隐于江西上饶农村,一天诗人在村外散步,排遣自己抑郁不得志的心情,看见孩童在野外放风筝,也有感而发,写下流传至今的七言绝句《村居》。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随着这首诗的吟诵,一幅早春儿童放风筝的画面在我们眼前展开。
早春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在天上飞来飞去,轻快地唱着动听的歌声,河边的杨柳垂下了长长的枝条,在河堤上轻轻地拂动,岸边草木上的水泽在阳光下悄悄地蒸发,像烟雾般朦朦胧胧,让人沉醉。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放学后欢快地跑回家,想要趁着刮起的大风,把风筝赶紧放飞到天上去。
看着眼前的景色和活泼的孩子们,高鼎瞬间觉得心情大好。
其实,风筝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笔下的寄托,还是古人在节日里用来辟邪的护身符。
在唐宋时期,每年清明节,人们都会放风筝,等到风筝飞得很高的时候,就会剪断风筝线,让它远远的飞走,寓意着带走霉运。
所以在唐宋时期,如果看见飘落的风筝,会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要是有风筝飘进自家院子,那更是万万不行的,一定要撕碎了,并且烧毁才算结束。
清明节放风筝这个风俗。直到今天,我国很多地方还在流传,每年清明节前后,在陕西关中一带还是会有很多人去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以祈求能够带走霉运。
除此之外,风筝在我国古代,一直都与军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传在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时,在垠下之战中,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大军围困,汉军给风筝装上竹笛,再放飞到楚军营地周围,风筝上的竹笛在风中迎风作响。
汉军还命令士兵唱起楚歌,听到四面都是楚歌,项羽和士兵们误以为汉军已经把楚地都占领了,才会有这么多人在唱着楚歌,楚军本来剩下的士兵已经很少了,又听到四面都是楚歌,更是士气溃散,最终项羽大败,在乌江自刎,这就是“四面楚歌”的故事。
另外,在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中,东魏将军侯景在叛国后,被梁武帝萧衍收留,侯景知恩不报,反而因不满梁朝和东魏交好,把梁武帝囚困了起来,梁武帝在被困期间也曾借助风筝传讯求救,最终因为没有得到救援而被活活饿死。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风筝在古代军事上已经有所应用了。
其实,风筝在古代军事上的应用,不只是传递消息,后来还被绑上火药,在战场上进行火攻,在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蒙古军结盟,共同抗金,也曾借助风筝,把人带进金军大营,进行偷袭,这些在理论上都是可以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风筝慢慢流传于世界各地,最初是被当时做生意的商人,流传到日本、朝鲜等邻国。到了元朝时期,在中国做官17年的马可·波罗,更是把风筝传入了西方,乃至世界各地。
后来,风筝被列为中华民族第五大发明,至今在美国华盛顿空间博物馆和国家航空局中,还有一块说明牌上,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一直都是人类的梦想,那么风筝对人类飞向天空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据世界历史记载,1849年,英国业余飞行家乔治·雷克,他根据风筝的飞行原理,制造出第一台大型滑翔机,但这台滑翔机,必须依靠人力拖拽才能飞起来。
4年后,他再次将滑翔机进行改造,终于,不再依靠人力拖拽,为了确保可以载人,他特意让他的马车夫乘坐了这台滑翔机,实验很成功,乔治·雷克终于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借助工具在空中飞行的梦想。
风筝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一种文化的传承,自然也是分流派的。
我国各地风土民俗差异巨大,风筝的制作工艺自然也是风格迥异,各不相同,风筝从发明之初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2000多年了,它不仅是一件工艺品,也是地域文化差异的体现。
中国风筝可以分为五大派,分别是:山东潍坊、京、津、江苏南通和广东阳江。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山东潍坊的风筝,山东潍坊也被称为风筝之都,潍坊风筝有自己独有的地方色彩,山东人生性豪放,风筝纸的绘制也非常粗犷。
潍坊风筝的制作技艺在2006年5月20日,被国家批准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津地区相距比较近,风筝的风格也是比较接近的,再加上古时候京津地区离宫廷比较近,经常会给皇家供应风筝,所以京津派系的风筝在五大派系中是最为精致的,制作工艺精良,技艺精湛,在风筝纸的绘制上,常常会表现出富有地域色彩的深厚文化底蕴。
江苏南通的风筝以前是没有图案的,它和其它几个派系不同,是源于后唐官吏李邺的做法,主做哨口风筝,响声是它的主要特点,现在渐渐也会在风筝纸上,加入一些绘画元素。
广东阳江风筝对西藏风筝影响是非常大的,西藏拉萨风筝是三角形的,会翻跟斗,主要是用来求风的,所以平时不会轻易放,西藏拉萨风筝的制造技艺,继山东潍坊风筝之后,在2006年,也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派系不同,风筝的种类也不同。分为硬翅风筝,软翅风筝,龙形风筝和板子风筝。
硬翅风筝,常见的是米字风筝、花篮、鸳鸯等,这种风筝的翅膀是固定的,整个风筝纸都有骨架固定,不能折叠,携带不方便。一般在空中放飞时,会更平稳一些。
软翅风筝,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禽鸟类的风筝。造型美观,多用蝴蝶、燕子、蜻蜓、秋蝉等昆虫或鸟类作为造型,把传统的上下翅膀,改为左右翅膀,用骨架固定,由一根可拆卸的主翅条固定,便于折叠携带。一般在空中放飞时,可以看到随风震动的翅膀。
龙形风筝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点,小的只有手掌大小,大的可以有几米长。比如1984年4月,在山东潍坊北海滩上放起过一条巨型的龙头蜈蚣风筝,这只风筝的龙头就有4米高,长也有4米,腰节直径达到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在当时算是全国最大的了。
板子风筝也叫平面风筝,是最受儿童欢迎的一种风筝,容易扎制,飞升性能好,和硬翅风筝、龙形风筝相比,缺少特定的漏风面,为了提升板子风筝的飞升性能,常常会在风筝的后面加上长长的布条或者纸条。
随着人们对风筝文化认知的提升,从1984年开始,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世界最大的风筝博物馆也在潍坊。
伴随着风筝节活动的多次举行,潍坊风筝也创造出多个和风筝有关的世界之最。
2011年4月16日,潍坊举办万人放风筝的活动,同时放飞10465只风筝,这一数据被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最新世界纪录,打破了之前2010年,由加沙保持的6198人的世界纪录。
2014年8月5日,一只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巨型“章鱼”风筝,在内蒙古草原上放飞,这只巨型风筝,曾是‘世界最大风筝’,这一项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者。这么大的风筝,放飞时必须要有草原重型推土机的牵引才能放起来。
随后,在中国重庆,又诞生了世界最长风筝,2015年4月4日,重庆武隆举办风筝开幕式,在这次开幕式上出现了长达6000米的风筝,而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是5000米,中国风筝又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这条超长的风筝,放飞时间,就需要长达5-6个小时才能升空。
现在,山东潍坊已经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风筝历经千年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单是一种工艺品了,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民族技艺的传承。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民间技艺被发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