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春藤读书会,听好书学方法。
欢迎来到春藤读书会,今天与你分享的书是《孩子来自天堂:正面养育的5个原则和技巧》。
孩子犯了错之后,第一时间不是认错,而是推卸责任,指责别人,我们要不要严厉批评呢?
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把我们弄得十分尴尬,我们是尽量息事宁人让他赶紧闭嘴呢,还是要保持权威坚决不做出让步呢?
国际知名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顶级研究专家约翰·格雷博士,从事亲子关系研究长达30多年,他发现积极的养育技巧可以改善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激励孩子的成长,可以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天生具有的才能,逐步掌握取得成功所必须的技能。
积极养育有五条心法,它要求家长们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允许孩子犯错,接纳孩子会有消极情绪,允许孩子要求更多,也允许他说“不”,从而激励孩子,促进他的成长。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让父母们都非常头疼的沟通问题,那就是该怎么跟孩子提要求,他才肯乖乖合作呢?
很多家长习惯性地对孩子使用威吓的手段,“不许碰这个!”“再不做作业我就把书给你扔了!”“如果不听话你就给我出去!”
惩罚和威吓性的语言,一开始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快就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不服管教。
想要让孩子愿意乖乖地配合,我们就必须采用积极教育,抛弃已经过时了的威吓手段,学习如何有效地指导孩子。
我们可以用请求来代替命令。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总是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这个收起来!”“安静点儿!”“不许玩食物!”
对孩子来说,每天要接受来自我们的上百个命令,难怪会不听话。如果有人整体在你耳边唠唠叨叨,指挥来指挥去,你也会充耳不闻。相比于命令和唠叨,孩子会对请求作出比较善意的回应。
我们可以这么说:“宝贝,你可以帮我把这个东西收起来吗?”“请你把电视声音关小一点。”“食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请你不要把他弄到盘子外面。”
当我们对孩子开口提要求的时候,不要模棱两可,问孩子“能不能”。因为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困抵抗和困惑。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说:“你能不能先把作业做完?”孩子接收到的就是命令和质疑。对孩子来说,“能不能”是在质疑孩子的能力,而且往往伴随着我们不太好的语气。
孩子理解的意思可能是:“你早就该做作业了!”“你真令人头疼!”“你一点儿都不自觉!”被命令和指责的感觉并不好受,孩子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
如果我们说:“先把作业做完好吗?”孩子接收到的就是一个请求,这个请求直接、明确地表达了我们的意图,孩子更容易配合。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使用反问句。因为这比“你能不能”“你可不可以”更糟糕。
作者提醒我们,每个反问句都有一个隐含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负面的、责备的。我们常常无意识地表达出了负面信息,让沟通变得复杂和困难。
比如,当我们问孩子:“房间怎么还这么乱?”的时候,传达的负面信息就是:“你早就该打扫房间了,你真是太糟糕了。”“真是懒死了,你就是不肯听我的话。”
反问句并不能让孩子很快地执行我们的要求,反而会让他们感到不耐烦,听不进去我们在说什么。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合作的话,就要改变语气,避免反问句。
想要鼓励孩子跟我们合作的时候,我们尽量使用请求的方式,但是不需要给出理由,有些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跟孩子解释。
当我们试图跟孩子解释原因的时候,其实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孩子会感到困惑:“爸爸妈妈在跟我解释,是不是说我其实可以拒绝?”而且他也很容易对我们的理由提出反驳。
我们的要求越简单、越明确,孩子就越容易配合。举个例子,当我们对孩子说:“该上床了,明天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去刷牙好吗?”孩子可能对明天要做的事情提出反驳,进而不愿意去刷牙。我们只需要清清楚楚地对他提出请求:“你去刷牙好吗?”
如果我们对孩子说:“我今天很累了,没法做家务。我希望你今天刷碗。”孩子很有可能反驳说:“我也很累,我不想刷碗。”想要让孩子配合,我们只需要对孩子说:“今晚你洗碗好吗?我会很高兴的。”
掌握沟通的要领可以让我们跟你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密切,而学会奖励教育,则可以让孩子更积极、更阳光。
很多家长喜欢使用惩罚教育,来控制或者激励孩子。认为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定,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他下次才能知错就改。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训斥孩子:“再不好好吃饭,就把你饿着!”或者给孩子一个凶狠的眼神,甚至会动手,在孩子的屁股上狠狠打几下。
作者介绍说,在古代,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唤醒人们内心的痛苦,促使他改变思想和行为,让他害怕,有着一定的威慑作用。
但是在如今的自由社会,特别是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感受到的爱与呵护越多,就会对惩罚越感到困惑。我们不能一边努力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一边又让他因为犯错而讨厌自己。
惩罚教育很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顺从我们,但是顺从并不等于配合。当孩子长大,有了能力之后,他就不会再服从我们,甚至会故意跟我们对着干。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掌握让孩子愿意配合的方法。
除了沟通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奖励教育,来激励孩子。我们要用正面的结果来激励孩子,而不是用消极行为的后果来让孩子害怕。
作者解释说,惩罚孩子就是把焦点放在孩子所犯的错误上,让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孩子是有错的,需要我们的改造。而奖励教育,是把焦点放在孩子的正向的表现上。
如果我们奖励孩子的正面行为,孩子就会做出更多正面行为来回应我们。与其到处挑孩子的毛病,不如去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他做得更好。
举个例子,当我们想要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说“你根本不好好做作业!”这句话是把焦点聚集在了孩子的错误上。想要纠正孩子的错误,我们就应该抛弃负面批评,对他进行正面教导:“我想请你认认真真地把今天的作业做完。”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比较好的行为,一定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嘿,你今天把饭吃得很干净!”“谢谢你帮我扔了垃圾。”“跟你聊天真是太有趣了。”“我注意到你跟小朋友分享了玩具,你真不错。”
除了口头奖励,理解型的奖励也是很受孩子欢迎的。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作者的小女儿睡前总是不肯刷牙,什么办法都没用。后来,作者决定使用奖励的方法,在睡觉前告诉小女儿:“如果你现在去刷牙,那么我们今晚就有更多的时间讲故事了。”没想到孩子立即就去刷牙了,一点儿脾气也没发。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奖励就像甜点一样,不能让孩子长期并且轻易地得到。如果只靠奖励来激励孩子,那他跟我们配合的愿望就会慢慢减弱甚至消失。
我们每次可以要求孩子多付出一些,再给予他足够的奖励,激励他为了更大的收获放弃眼前暂时的满足。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如何应对孩子的消极情绪。
孩子的自控能力还不够强大,常常会产生消极情绪,却不知道如何平衡和调节,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帮助和引导他。
作者提醒我们,当孩子释放消极情绪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用控制、压制的方式来管教他。
举个例子,当孩子跟小朋友抢玩具,气得嚎啕大哭的时候。许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先哄住孩子,让他别哭:“乖哦,不哭不哭,妈妈再给你买一个玩具,比他的还要好!”或者说:“又不是你的东西,再哭我揍你啊!”
这两种做法,都在否定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孩子的发泄并没有得到家长的倾听和尊重,即便他在我们的威逼利诱下停止了哭泣,但是可能会因此被宠坏,或者内心缺乏安全感。
我们不要因为怕孩子生气就去安抚他,要允许他发泄自己的情绪。
表达情绪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进而更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之后才能够认可并尊重别人的愿望。倾听孩子表达他们消极情绪的同时,我们其实也是在帮助他们培养感觉自我的能力。
当孩子向我们表达自己的伤心和不满时,我们要认真地倾听,并且对孩子表示同情。作者介绍说,同情可以使孩子敞开心扉,并表达出自己的消极情绪,能尽快让他们平静下来。
比如孩子因为抢玩具大哭的时候,我们可以抱抱他,对他说:“我知道你很难过,我很同情你,你没有得到想要的玩具。”
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只需要对他报以同情心,让他学会去面对问题,这样他才能够慢慢地放下自己的消极情绪,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孩子不接受我们的同情,对我们说:“我并不是因为抢不到玩具伤心,而是因为他不把我当朋友……”这时候,我们千万不要用自己的判断去打算他。
孩子愿意表达自己是个好现象,这时候,他需要的是我们的倾听,而不是我们帮他分析原因。孩子在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时,也在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自我,这样有助于他尽快走出消极情绪。
在引导孩子调节情绪的时候,有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那就是尽量不要与孩子交流自己的感觉。
孩子说出自己的消极情绪,希望得到的是理解、同情和支持。如果我们这时候去跟他交流自己的感受,比如:“我觉得那个孩子很坏,他抢你的玩具!”反而会画蛇添足,让孩子觉得他对我们有责任,这对孩子走出消极情绪没有任何帮助,不如做个合格的倾听者。
运用积极教育的五大心法,了解孩子内心需求,可以让孩子更乐观、自由地成长。
关于积极教育的应用,作者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非常实用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抛弃威吓手段,让孩子不再抵制管教;其次,我们要用奖励教育代替惩罚教育,让孩子更积极、更阳光;最后,我们要学会引导孩子表达自我、调节自我。
预见养育孩子的各种潜在可能,用科学的教养方法帮助他健康成长。
如果本期内容,你有更多想法和提问,欢迎到未来春藤的交流讨论区,留下你的问题,等待导师们的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