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察实景、现实情、求实效中真调查真研究

       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当前,部分调查研究中出现了只看“盆景”不察“实景”,只显“成绩”不现“问题”,只重“过程”不求“实效”的“彩排式”调研,看似流程完整、成果斐然,实则沦为了“走过场”的无用之功。调查研究唯有褪去“包装”,以随机走访的真劲、坦诚交底的实劲、持续跟进的韧劲,在察实景、现实情、求实效中真调查真研究,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干群、推动发展的桥梁。

       褪去“提前彩排”的虚浮底色,以“随机走访”的真劲,穿透包装察实情。“凡事预则立”,但过度预设的调查研究,只会把真实基层“挡在门外”,部分“打头阵”干部提前划定路线、筛选点位,看似为提高效率,实则给基层套上“紧箍咒”,为了呈现最佳状态,基层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打扫卫生、背诵数据、排练汇报中,真正的民生难题、发展堵点却被刻意遮掩,如此“彩排式”调研,看到的是精心修饰的亮点,听到的是字斟句酌的汇报,调研结果自然失真。领导干部要多些“不打招呼”的随机走访,跳出“安排好的路线”,主动走进田间地头、街边商铺、群众家中,与村民拉家常、跟商户谈经营、听干部说难处,从“闲聊”中捕捉真实诉求,从“细节”里发现潜在问题,以“随机”破“预设”,以“素颜”代“浓妆”,让调查研究穿透“包装”,触达基层最真实的脉搏。

       打破“报喜藏忧”的惯性思维,以“坦诚交底”的实劲,直面矛盾现实情。基层是调查研究的落脚点,也是问题的发生地,基层单位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调查研究的成色。面对上级来访,捂着盖子,对成绩大书特书,对问题轻描淡写刻意回避,把精力浪费在打磨材料、打造点位上,最终只会导致调查研究出现基层“遮遮掩掩”,领导干部“雾里看花”的问题。基层是问题最集中的“第一线”,唯有将发展中的瓶颈、工作中的短板、群众反映的痛点,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才能让调查研究有意义。要放下怕担责的顾虑,不回避矛盾、不掩饰问题,有准备地、系统地提出单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或资源瓶颈,主动向调研组梳理工作中的难点,通过问题座谈,邀请群众代表、企业负责人共同参与,把最真实的诉求、最迫切的难题摆到台面上,争取上级支持、推动问题解决,让调查研究“有的放矢”。

       摒弃“调研即止”的惰性作风,以“持续跟进”的韧劲,一抓到底求实效。调查研究并非是形成一份报告、做出一次评判,而是推动问题解决、促进工作提升,若只是将发现的问题、收集的建议束之高阁,既没有针对落后乡镇制定帮扶措施,也没有跟踪先进经验的推广情况,导致“调研一阵风,过后一场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更让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调研失去信任。调查研究落地见效,要形成调研、分析、整改、反馈的闭环机制,针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领导干部要牵头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整改时限和具体措施,对落后乡镇,要结合实际情况提供政策支持、资源倾斜、技术指导,帮助破解发展难题,持续跟踪问效、动态调整,确保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以“持续跟进”替代“调研即止”,让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基层发展的实际成效。(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 李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