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上学时,我与结伴相行的同学谈起了书,其中说到了《白鹿原》。一谈及这本书,我同学脸色马上就变了,捂着嘴笑,“没想到你是这么污的,居然看这种书。”我很不解,因为我只是买了但是还没开始看,作为一本被人传颂的书,《白鹿原》怎么可能是污秽的呢?一头雾水的我只好询问她,她一脸鄙视,“开头那里真的好污的,我都看不下去了。”之后每次提起《白鹿原》,我那位同学都是用一个“污”字来总结。
说实话,我有点生气,她怎么能够仅用书里的某些片段来断定这本书的价值呢?又怎么能够抓住书里自己不喜欢的某些情节来一味地贬低它?我们不是作者,书也不是为了迎合我们的口味而写的,如果只是为了娱乐、满足自己口味,那不如直接去看那些毫无营养而言的网络言情。一本被真正肯定的书必然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我们不能盲目地肯定它的全部,但也不能过于主观地否定,一本有价值的书,它的每一段话,每一个章节,都必定有其意义,也许我们接受不了,然而,恰恰是那些人们最接受不了的语句更能反应一个人的内心,一种社会的本质。佛道:“相由心生。”当你看一本内涵丰富的书却只看到它的恶时,那你是否想过问题是不是出现在自己身上?
在如今的电子书热潮中,发表作品变得越来越容易,写作的人多了,质量也就下降了。网络上到处充斥着那种一眼就能望穿结局的小说,有的甚至没有描写,整本书好像白开水一样空有叙述而已,但就是这样的小说受到网友的热捧,我曾经想不懂为什么,如今我是明白了一点,因为读这样的小说不需要带脑子。常有许多报道称现在的青年文化素质愈发低下,已经看不懂名著了,那是当然,习惯了不带脑子的阅读,又怎能学会在思考中品味?我的一位朋友曾跟我抱怨,所谓名著无趣至极,完全不如网络言情,就拿余华的《活着》来说,从开头看到结尾,只知道福贵死了儿女死了老婆,女婿外孙也死了,好像很可怜,但也就那样,不是那个年代的人,读不出那个味儿,只觉得无聊到想睡觉。我觉得这令人悲哀,非要身在那个年代才能有感觉的话,那哪里需要你去看书,切身体会不是更好?正是因为我们不曾活在过去,所以一本书,能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宝贵,有了这一份认识,我们才能常怀感恩,胸怀知足,才能在想要抱怨想要发泄时多一份惊醒,多一份自觉,读一本好书,仿佛在跟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这不仅是因为书中饱含黄金言,最重要的是对我们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常有年轻后生说,社会人士对网络小说的偏见太深,这无可否认,如果你乐于看名著,并常沉迷其中的话,你就真的读不下去那些没有思想的小说了,这跟你去叫一个吃惯三菜一汤营养餐的人改为每天吃肯德基套餐,他绝对不愿意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的品格以及层次完全可以从他的阅读中看出,我们的社会文盲不多,多的是心盲。
人的一辈子很长,长到你可以品味无数的书,收获无数的知识,也可以很短,短到你来不及习得欣赏名著就双眼一闭,与世长辞。何不在有限的光阴中多提高自己的思想,多去做有意义的事呢?成天泡在下三滥的剧情中又有什么意义?的确是故事来源于生活,但是如果我们的生活过得也像这些小说那般简单,我们的社会怕是早就毁灭了。我觉得,学会看名著,真的一件是必要的事情,当然你开始捧起名著阅读是一种进步,但若是怀着一颗看笑话的心去读,那无疑是一种侮辱,没有谁会喜欢读者用一种看小丑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文字。
一盏明灯,一本好书,真的是人间最惬意的事,身处小天地,心拥大世界,用心去品味一本名著,也许你会获取一种别样的眼光,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到那时你能发现,世界真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