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胜:
什么是觉知?什么是觉醒?
觉就是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这都叫觉,包括我们的一些感觉,它也是觉得一种,
那什么叫做知呢,知是一种神性,是一种自性,
庄子《则阳》篇说人之美者,不告则不知之。一个人长得漂亮或者长得很帅。别人告诉他他才知道,如果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他就不知道自己长得很漂亮,当人告诉他的时候,这是一种觉,
当他去内观自己的时候,这是一种知,
觉和知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的,比如我们读书,我们一句一句去读,这是觉,当我们一目十行的时候,那就是知,是指知在起作用,
从觉到知是一个质的飞跃,如果我们始终一字一句的去咬文嚼字,你是没有那种灵性的,你也感受不到文字的美妙,只有一目十行的时候,那个神性才会出来,你才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深意,
再比如我们练习书法,当我们下笔的时候,那是一种觉,当我们连笔的时候,似有似无的那一笔,或者根本就是空白的那一笔,才是一种灵动,才是一种神韵,方能显得一个人文字的功底,李白斗酒诗百篇也是这个道理,他是在一种半醉半醒之中,所有的半醉半醒,醒就是觉,醉就是知,这是觉知的全部含义,
这个觉也包括我们的那种感觉,甚至包括一些直觉,我们的感觉,我们的知觉病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他往往也会成为一种错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
因为我们很多所谓的感觉,所谓的直觉,它不是神性使然,仅仅是一种条件反射,比如说我们一日三餐,到了点就吃饭,到点如果不吃饭的话,你就会产生那种饥肠辘辘的饥饿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并不是你真饿,那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似的生理性假饿,这种生理性假,条件反射式的饿,它并不是真实的反应,并不能说明你真的需要进食了,
庄子《达生》篇讲到单豹这个人,单豹钻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身养性,居山岩,饮山泉,吃一些野果子,为什么他这么做?因为别人告诉他这是一种修行,当他接收到别人这种信号,这是觉,经过他的头脑逻辑思维,经过逻辑思维加工以后,他感觉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的知性,那种神性并没有出来,没有那种先知先觉,趋利避害的能力,所以即便单豹行年70而有童子色,不幸遇饿虎,饿虎食之,最后的结局是丢了身家性命,这就是觉而不知,经过头脑逻辑思维加工的这种感觉,是一种错觉,是一种条件反射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内在反应,
包括我们打坐也是这样,有的人一打坐他就会睡着了,这种睡是没有觉的,而真正的打坐是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在这种状态下,他依然保持那种觉醒的状态,依然有那种先知先觉的能力,就像庄子《田子方》篇孔子第七次问道于老子的时候,老子正站在那里神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定的状态,他是清醒的,身边如果有危害的话,他是可以觉察到的,
修行比较高的人,遇到地震,海啸,自然灾害来临之前,他都可以提前的觉察到,哪怕是在睡梦中,他也会突然惊醒,他和我们昏昏欲睡,完全是两个概念,
庄子《夷桑楚》篇也讲到‘移是’这个观点,所谓的移是,就是别人告诉他,你脸上长了一个痘痘,不好看,这是觉,然后他经过自己头脑逻辑思维的加工,觉得真的不好看,然后就跟着这种逻辑思维加工后的感觉走,也不管对自己身体有没有好处?,就贸然的把它去掉,
庄子在讲移是这一段的时候,最后总结,今世之人,蜩与学鸠,同与同也,
庄子感叹,当今这些人呀,和这个蜩与学鸠没有两样,只有那种觉,没有那种知(从觉到觉)
所以真正的觉知,他是由觉到知。觉知到觉醒,又是一个飞跃,又是一个质的提升,所谓的觉醒,就是神明,是一种神明通达,
同样,庄子在《达生》篇也讲到,夫畏涂者,十杀一人,父子兄弟必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当一个路途比较险恶的时候,经常有熊出没的时候,或者有强盗出没的时候,走这条路之前,父子兄弟都会结伴而行,这样多一个人就多一双眼睛,他就可以面面俱到,可以观察到各个方向的危险的来临,这是一种智慧,
但是达到神明的境界,达到全面觉醒的这种境界,他是真正的光明通透,是内外通达的,
庄子在《马蹄》篇说吾所谓聪者,非闻彼也,自闻而已也,吾所谓明者,非见彼也,自见而已也。
这种所谓的耳聪目明,他不是首先向外看,而是首先向内看,让内在的那种神性来观察一切,来洞明一切,
庄子的庖丁解牛说的就是三层境界,
庖丁对文慧君说,臣之始解牛也,未尝不见全牛也,
我一开始我眼中看到的牛,和普通人看到的牛没有两样,就是一头牛,三年以后,未尝见全牛也,三年以后他只要用余光瞟一下,接着就用内心的觉知,不用逻辑思辨加工的那种直觉,
这个直觉就是直接要结果,中间没有加工,没有添加什么东西,这个叫(真正的)直觉
凭借的这种直觉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
到了第三层境界就是,官知止而神欲行,这时候不再使用自己的感官,只使用自己的那种神识,心识,达到了真正的神明通达,内外通透,光明通透的境界了,
总结下来就是三句话:看牛是牛,看牛不是牛,看牛还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