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切遇到瓶颈的时候,生命便开出了五光十色的花,当然,有人选择绚烂,有人选择凋零,这一切都无可厚非,没有对错,因为人是不同的个体。
我厌恶读空洞的文字,但空洞与激情之间也就一层窗纱的距离,有时洋洋洒洒,写下千余字,但是并没有习惯去回头再度,等过去数日,再审视这篇文字,又是另一番心境,可能当时写作的时候,是激昂的,是亢奋的,是在表达真实情感的,但是当一切冷却以后,再回过头来,这些文字读起来便有些索然无味了,甚至有些念口号式的,毫无兴趣。那么,能说这是一篇好的文字吗?亦或是一篇不好的文字吗?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们常说,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东西,才是好的东西,文物如此,写作亦是如此。但是多久的考验才能成就一部经典呢?没有定论。当一种思潮掩盖、推翻另一种思潮的时候,在这夹缝里喷击而出的是在的产物,或许就会成为经典,所谓时代造就英雄。
其实古往今来,很多都是“炒作”,由于文化的更迭,“炒作”这个词变得狭窄而专一了,同时也变成了一个中性偏贬义的词。但是细数历史,一个观点,一个理论的产生何尝不是需要一批,一大批支持者,去宣扬,去炒作,然后被人们所接纳,被主流思想所证实,从而流传至今,经久不息。由此来说,炒作并不会一件坏事,是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前进的燃料。
古人常有“生不逢时”的感慨,对于好武之人,乱世才是施展拳脚的盛世,对于好文之人,八股科举又是骇人听闻埋没人才的乱世。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现代人,说出“生不逢时”,便会遭人唾弃,毕竟想成为枭雄的,想成为大文豪的,以及能够成为这些人的人是少数的,对于和平与安宁生活的追求,才是人之常情。也就在现代社会少有听闻某人“生不逢时”,或许也是少了一种气概。
翻阅古人典籍,其实对于人生,大家的困惑是一样的,对于是非的判定也是因人而异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美丑,有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看你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存在争议的问题,亦或是已经盖棺定论了的理论。人的手足是可能被束缚的,但人的思想是可以无限延展的,思想是绝对自由的,从一个人呱呱坠地,到他驾鹤西去,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是经过一世的洗礼,所接受的文化,理念,教育,会让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进入一个樊笼,有些人一辈子也走不出这个牢笼,这让人们觉得思想是狭隘而又被束缚的,这就仿佛自己身处一个圆圈里,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的,亦不知圈外是怎样的境地。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圈子所束缚的思想是够用的,汲汲于物质,或者名利的人,是不需要太厚重的思想沉淀的,太过广阔的思想反而成了他们的累赘。所以,很多看似不可理喻的人事,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毕竟追求不同,身上的负重也就不同,所谓“道不同、志不和”,求同存异嘛,毕竟人活着,大家都是吃着五谷杂粮来着。
总说世俗的眼光,那么何为世俗呢?其实也就是人们的固有观念,过去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延续今日,突然有一天,某人发现了更合时宜的论调或者做法,将之公之于众,那么以往的,就成了“世俗”,就好比登高,谁都知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想要看得更高,更远,就要有更高的视野,那么,“世俗”就是成就每层高楼的基石,没有世俗的沉积,也就没有登高远望的机会。所以世俗并没有不好,不要去唾弃与厌恶,而是要将它摆在正确的地方,作为个人或群体成长的依靠以及垫脚石。
何时倚重,心有所盼,可否震撼,竭尽人事。如此,便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