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懒得读书,读砖家。
读砖家最大的好处是能解闷,例如张某为,非常喜感,特别像脱口秀演员徐志胜。这样说小徐肯定不乐意,弄不好会误以为我说他是砖家。我没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张教授说起笑话来煞有介事,自己一点也不笑,就跟真的一样。徐志胜边说边笑,这个比教授差了一筹。有道是笑一笑、十年少,这些天读砖家那是如沐春风,感觉夏高气爽,浑身每一个毛孔都很快乐。写作的效率与朋友相比,也是遥遥领先。
笑够了,继续读《苏东坡传》。
说来不好意思,苏东坡的名声如雷贯耳,以前却只知道他是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却忽略了他作为官员的身份,或者说忽略了他实打实的政绩。
1089年,东坡终于离开了京城,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旧时文人,确有志向远大者,其初心就是为国为民。苏东坡正是一心想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人。整整一年半时间,苏东坡就没有打开过一本书,集中精力忙公务。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
苏东坡最先解决的是杭州城的运河淤泥。在吴越时代,沿海曾筑有长墙,防止海潮进入运河,免得海盐污染城市内的淡水。但是那道长墙如今年久失修。城内有两道运河,以南北方向穿过城市,直接在闸口连接钱塘湾。钱塘湾的水相混合,所以有好多淤泥,每四五年,运河河床就需要疏浚一次。当年没有现代的机器,由河床挖出的淤泥就堆在岸边居民住家的门前。运河长四五里,疏浚费用很大,讨居民的厌恶,更不在话下。更坏的是交通情形,一只船要走好几天才能走出城去。船要用人和牛拉,而运河上的混乱不堪,简直难以描画。苏东坡向专家请教,把运河的高度测量过,拟好一项计划,以防淤泥沉淀,才能保持运河地区的清洁。这是他在杭州的第一次工程,始于十月,那是他到任后三个月,次年四月竣工。
和运河交通同样重要的,则是供水问题。城中有六个水库,分散在各处,但是淡水干线管道常常损坏。十八年前,苏东坡做杭州通判时,曾帮助修理输水管,但是因为西湖有一种水中植物蔓延生长,根在泥中纠缠生长,遂使湖底上升,湖水变浅。输水管既然破坏,居民只得饮用稍有咸味的水,不然就花钱买西湖的水,要一文钱买一桶。输水管是用大竹管子做成。经时不久,苏东坡乃用坚硬的胶泥烧成的陶瓦管子代替,上下用石板保护。这个计划需款甚多,因为要建筑三百码长的陶瓦管,由一个水库通到另一个水库。他又把湖水引到城南郊的另两个新水库,以供军营之用,他因身为军事统领,就派一千个兵参加此顶工程,很快就让杭州居民家家都喝上了西湖的淡水。
从六个小水库供给杭州用水的工程成功之后,苏东坡自然进而想整理一个大水库,那就是西湖。苏东坡在湖上动工之前,西湖一直在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十八年之前,这些野草遮盖了十分之二三的湖面,如今已经遮盖了近一半。苏东坡带领数千工人和船夫,费时四个月,西湖面貌,焕然一新。最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苏东坡以天才的想象力变废为宝,修建了美丽的苏堤。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太守大人的文章写得好不好、字写得好不好、画画得好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喝上了干净水,出行方便了,看病可以去一个叫“安乐坊”的公立医院。
然而,苏东坡不但给朝庭添了很多麻烦,还使得他的同僚十分难堪。尤其是1090年江浙一带暴雨成灾,别人都在“丰收在望”,他却连续给皇太后和朝廷上表七次,陈述可怕的灾情,要求尽快做好赈灾的准备,这无疑还是不“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