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相欠何必相见
文/张艳玲
星期日,本来可以睡个懒觉,不曾想被闺蜜一个夺命call吵醒,原来是她遇到事了——她的初恋男友要来这个城市约她出来聊聊,她已经告诉对方自己已经结婚了,可初恋男友坚持要她出来,她自己脑子很乱,问我该不该去。我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对她说:“说实话,感情是自己的事,和我没有关系,我的意见左右不了你的选择。但作为朋友,我可以给你讲个故事,至于到时要不要去你再做决定好不好?”闺蜜默许了。
以前,有个18岁的少年爱上了16岁的少女,她是从上海那个大城市来的漂亮女孩,由于知识青年下乡,她就来到少年的村里,少年是高中毕业,喜欢看书,在农闲的时候,他们会相约一起来读书,一来二去爱情的种子在他们心里发芽了。
在村里生活了两年,也是少女最快乐的两年,随后她应父母的安排去了部队当文艺兵,他只能留在农村,因为就在那个时候他的父亲病逝了,母亲又有眼疾,所以去父有长兄,他挑起家里的重担。
几年后,她写信让他去上海发展,他告诉她家里还有大大小小七八口人等着他养活,就不去了,他知道自己的放弃意味着什么。因为女孩的信里很明白地告诉他,女方的父母只有这一个孩子,要不倒插门,要不留在上海工作,想让女孩嫁到穷乡僻壤的农村,除非等他们老两口闭眼。
之后,女孩嫁人给了部队的军官,工作也在部队里。男孩娶了一个勤劳能干的邻村姑娘,夫妻同甘共苦,养大了弟弟、妹妹和自己的几个孩子,送走了老母亲,一辈子教书种庄稼,从未走出农村那片黄土地。
几十年后,那个男孩一晃成为了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奄奄一息的等待死神降临。他的老伴问他还有什么想见的人没有,老人摇摇头,老伴让他再想想,因为老伴知道他早年曾经刻骨铭心地爱过一个姑娘,更何况那个姑娘还给予过他们生活上一些帮助。在那姑娘心里一直有个解不开的节,要不是自己当初选择离开农村,而是生米煮成熟饭相守一起,也不至于他们一分开即是天涯。是她对不起他。所以想通过其他的方式补偿自己的对爱的歉疚。后来,他知道了就写信让她不要再这样做了,再后来,信和物质也就断了。
老伴在老人的耳边轻轻说出一个人的名字:“小安”,老人用空洞的眼神,望了望自己的老伴说了一句:“若不相欠,何必相见,你才是我这辈子欠的最多的人……”老伴听完老人断断续续的话语老泪纵横。几个小时后,老人安详的走了。
讲完这个真实的故事闺蜜没说什么就挂上电话,几天后她又打电话给我说:“我的事解决了,我就打电话告诉他‘我和我丈夫会热烈的欢迎你的到来,到时候请你吃饭。’他说了一声‘谢谢不用了,我还有其他事就不去了。’接着就挂了电话……”
有些美好的记忆适合留在心底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