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写作?
如果我是一个学生,我会说:“当然是为了考试”
如果我是一个文艺青年,我会说:“当然是为了诗和远方”。
如果我是一个新媒体人,我会说:“当然是为了钱和流量”。
但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时不时会提起笔来,或打开电脑文档写上几百字,平心静气,自怡然自乐,不强求行文风格,也不刻意粉饰词句,我感觉这才是写作时最好的状态。
民国著名学者叶圣陶在他的著作《文心》中说:“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写作就是生活本身”,从学生时代的第一堂写作课到领悟“写作就是生活本身”,我经历了人生的两个十年,这期间关于写作的故事发生了很多,至今想来仍觉得十分有趣。
其实我小时候很讨厌写作,小学期间每逢寒暑假老师都会要求我们一周写一篇周记,现在看来这个作业的难度不高,但对于当时的我而言,简直是泰山压顶,我的美好假期总是因为周记而黯然失色。
升初中以后,我还是对写作很反感,看到作文题就觉得头大,一提笔就如坐针毡,焦躁不安。
家长给我报写作辅导班,我逃课,被逮到后紧跟着挨一顿揍,但我屡教不改,爸妈索性就放弃了。
老师多次找我谈话,我走神,被发现后挨一顿臭骂,但我对老师的话置若罔闻,老师觉得我无可救药,便不再管我的作文。
从此没人再关心我的作文,有趣的是原本讨厌作文的我反而来劲了,我开始发现写作的好处,就是可以借助文字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想法,看到杂乱的思绪被整理得井井有条,一种舒适感在我的内心悄然出现。
我庆幸自己找到了写作的乐趣,但现实在不经意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也许是压抑太久,又或许是青春期的少年总有万千思绪,我的脑海中开始有源源不断的想法冒出来,每有灵感一闪而过,我都会兴奋到不能自已,这颗心似脱缰的野马,在纸上纵情驰骋,无拘无束。
但不受约束的思想只是心灵的杂草,免不了遭遇被割掉的命运,随心所欲地写文章确实很爽,但那时的我只是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应对考试,除非个人才华横溢,聪明绝顶,否则就得老老实实地按要求完成任务。
就算是有文豪潜质的学生,作文写偏题了考官照样把分数扣个精光,应试作文乃至应试教育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分数,成绩好才是王道,成绩差就是原罪,这便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宿命。
为了得分,我必须学习套路,套路是个好东西,它在让作业变得枯燥乏味的同时,也让一众不够聪明的普通学生有了奋起直追的余地,事实证明,按部就班地学习套路吓是正确的,因为我并没有足够的才学来支持自己打破常规,这便是我的宿命。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高考是莘莘学子们的第一个成人礼,成年后的生活不比在校学习轻松,所幸每个通过高考的年轻人,都可以在象牙塔里度过轻松而自由的大学时光,在正式进入社会之前,尽情享受青春的尾声。
上大学之后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没有父母的唠叨,没有老师的管教,我像被放出笼子的鸟一样贪婪地享受着自己的一片天空,我拿出纸笔,满心欢喜地开始久违的创作,但现实再次给了我了教训。
相比于初中时的毫无章法,上大学后我写出的文章已经具备了条理性和观赏性,然而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词藻上,极尽所能地编造华丽的语句,这导致我写的文章空有精致的外表,内容上尽是夸夸其谈,没有营养。
那时候我本人也一如我写的文章,徒有其表。
我本该通过写作来获取内心的自由,没想到反而给内心上了枷锁,越写越疲惫的我终于在某一天放下了笔,陷入漫长的自我怀疑。
我扪心自问,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写作,思来想去,得到的答案令我无比沮丧,是啊,我没有充沛的文思,也没有丰富的生活,仅凭一腔热情,行动是坚持不下去的。
其实到这个阶段,我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症结所在,内心没有力量的人自然写不出具有感染力的文字,越是追求华丽的外表,就越是暴露内在的空虚。
20岁出头的年轻人心智尚不成熟,对生活又能有多少感悟呢,所以我只能写一写漂亮的文字,唯独创作不了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作品。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后,我没有选择跟现实死磕到底,而是非常干脆地当起了逃兵,原来放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耻,对于过分执着于某事物的人来说,放弃才是真正的救赎。
我放下了笔,但没有放下对写作的执念,于是我在心里埋下一粒种子,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让它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事实上这个时机一直都没有出现,直接几年之后,它才以另一种形式悄然带来。
大学毕业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打断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我不得不面对毕业典礼被取消的窘境,同时无限延期的寒假带给我一丝惊喜,不过很快这份惊喜就变成了沉淀淀的枷锁。
出行限制,娱乐方式单一,和爸妈矛盾激化,都让我感到无比焦躁,我想做网络兼职赚点钱,奈何能找到的尽是一些繁琐,报酬低的工作,万般纠结之际我看到了各大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原创激励计划,鼓励更多的新人生产优质传播内容。
那一刻,我感受内心的悸动,那颗被埋藏多年的种子,终于要破土而出了。
重新开始写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初学新媒体写作本质上与应试作文无异,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个人掌握相应的技巧,作品的价值取决于作者的功力,更取决于他人的评判。
学生的文章交由阅卷老师评分,分数高低决定文章优劣。
新媒体从业者的作品交由大众读者审阅,流量,点赞,评论及转发的数量决定作品的商业价值,简言之就是能赚多少钱。
人在校园为成绩而忙碌,出了校门就要为收入奔波,但眼里只有分数的学生和心中只有钱的成年人,能活得开心吗?
我初学新媒体写作,一心只想着如何蹭新闻热点,写爆款文章,或者投机取巧,想刻意通过风趣的表达方式来获取流量,关注,以求早日实现日入百元的幻想。
事实上这个过程十分煎熬,每当文章发布到平台上后,我都被好奇和焦虑所捆绑,时不时打开后台查看阅读量 ,个人心情常常随着数据的变化而上下起伏,这让我十分疲惫,生活节奏也因此被打乱。
我很沮丧,也很迷茫,问题到底出在哪,难道写作真的不适合我吗?
常听别人说写作很苦,但是能在写作上取得的成就的人必然掌握了苦中作乐的方法,我不甘心,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但也不能固执到底 ,所以我再度停笔,开始新一轮的思考。
时间推进到我正式工作的第一年,这一年我进入职场,经历了社会的磨练,越发意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而且兴趣爱好不等于特长,光凭激情远不足以成事,想成功就必须先学会接受现实,与失败为友,同时对自己信任到底。
从前我的完美主义情结十分严重,恨不得每一篇文章都能写出非常高的水平,事实上我很清楚自己的斤两,偏偏又对理想的表达过分执着,于是我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来矫饰文章,结果伤害了自己的初心。
现在我明白能写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无所谓语句是否华丽,主题是否深刻,读者是否会喜爱,只要动笔便一切皆有可能,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持久豁达的心态,能克服下意识的自我否定,打消顾虑,自由表达,完成全篇创作后再精益求精,这才是让写作不再痛苦,让作者享受创作全过程的诀窍。
培养这样的心态并不容易,我做不到把写作当成纯粹的享受,但我已经不再顾虑重重,不再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无论文章能获得多少关注,是否可以一炮而红,我都相信自己的内容是有价值的,不受关注也没关系,只要我坚持写下去,按照正确的方法,不以自我为中心,终有一天写作能带给我意料之外的惊喜,当然这并非是我追求的目标,我真正需要的,是写作的习惯,一个能让我心平气和,不断精进的好习惯,放下功利心,方能真正体会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