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中关于大乘小乘的问题,我一直以来都不甚明白。只听闻小乘修行自我,大乘普度众生。小乘是小舟度小我,大乘是大船度众人。然而一直以为我都偏爱小乘。哪里信小乘呢,南传佛教。哪里是大乘信仰呢,中国即是。以我当时对佛教现状的理解,如果所谓普度众生就是烧香拜佛,口念阿弥陀佛。而小乘则是严格的清规戒律自我约束的话。那我当然是偏向小乘,鄙夷大乘。我不明白,我那么敬仰的玄奘怎么会信仰大乘,并在印度无遮大会上辩倒一众小乘高僧呢。
直到最近的最近,一个因缘起于一次偶然去小学校上了一节课。向孩子们讲述我最喜欢的丝绸之路。整堂课我尽可能用有趣的、简单的话语向他们多灌输知识,引发他们的兴趣。但我最激动并不是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在上完整堂课后,我对他们说了一句话:
了解历史的一部分原因是让我们为祖先曾经创造的文明自豪。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我们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
为什么那么着迷丝绸之路,因为它打碎了我之前所有的大中华情节。让我明白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文明,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产生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的接触中互相吸纳、借鉴、融合再加以创新而来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把东方的和西方的加以比较分出胜负。如果文明只能以第一名马首是瞻,那这个世界是何等单调、枯燥、死板。既然历史都是这样子创造出来的。那么身为未来历史的创造者,我们也应该摒弃偏见、狭隘,即佛教所谓的分别心,才能创造出更绚烂的未来。
我希望把这个理念传递给孩子们,也许我所教授的知识,他们过了一个星期就忘了,但是只要有人对他们说过这样的话,就如同一个楔子打进了他们的心。所以我相信,我种下了些许的因缘。
上完课的那天晚上,我和友人说,哦,现在我懂了,原来普度众生是这样的感觉。
上周六的上午,我去参加了震旦博物馆举办的一次佛教讲座,讲师是资寿寺是主持释延邦法师。法师说了很多人生的哲理,但是几乎没有提到他个人的经历。直到最后听众提问环节,有人提出让法师讲讲他自己以及资寿寺。借由这个问题,我才得以了解法师的个人经历:
在延邦法师13岁的时候,少林寺曾组织了18位小武僧去欧洲创建中西文化的交流平台。他们每年都会欧洲一个国家,传播中国文化也吸纳西方的文明。这个活动一搞就是十年。十年后,活动结束,18个武僧(没有正式剃度出家)中,只有延邦法师一人选择了剃度出家,其余的17个人全部就地解散,留在了欧洲。回国后的法师被其师傅,少林方丈释永信遣派去了山西,做了资寿寺的主持。
管理了资寿寺后,延邦法师一直在考虑,资寿寺的未来在哪里,是变革创新,是保持传统。最后他决定,不丢失传统的加以变革。他要保留传统,什么样的传统?延邦法师说,传统就是僧人必须是单身,必须要吃素。哦,就是僧人的戒律他还是要保持。那么所谓的创新又是什么呢?法师说,他想要资寿寺不再成为一座传统的寺院,而是传播禅宗美学和文化的载体。你看着他的时候,也许很难想象一个年仅28岁的小个子和尚,有那样的雄心壮志:我要让资寿寺成为这样的寺庙。有信仰的人来了能看见宗教;爱文物的人来了能看见历史;喜欢建筑的人来了能欣赏建筑;小资的游客来了能体会情调。为了这个理想,作为一个和尚他不务正业的去学建筑,去看安藤忠雄,去一次一次和旧势力打磨。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大乘佛教有菩萨这个概念。菩萨乃菩提萨捶的简称。菩提是觉悟之意,而萨捶指有情。小乘佛教修阿罗汉,就是你修到涅槃这个境界后,就得圆满常驻涅槃。但是大乘则不同,菩萨修到涅槃后,不常驻涅槃,而是仍然回来帮助更多的人,即所谓普度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何为地狱?俗世即地狱。对于一个修行的佛教弟子而言,尘世中众生颠倒、痴迷蒙昧的样子一定让他们很不好过。修行到了开悟的状态后又复入红尘翻滚真的好似人间地狱一般。正如法师所言,他回国后的六年里,真的比我们所有的俗人都要俗。每天开各种会,和各种人打交道。不得清净,生活琐碎。可是不回到尘世,不入地狱,不开会,不应酬,不琐碎就完不成大志。一样的汲汲营营,不一样的目的。我们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心中的欲。出家人为了众生,具体点,延邦法师为了传播发扬传统的文化。渡人向善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描述一个地狱世界让人心生畏惧,或者创造一个极乐世界,让人心向往之。也可如禅宗,创立一种美学,以美规范人行,以美引发出善。这或许就是延邦法师的渡人之法。
又想起玄奘,玄奘在取经回国以后,受到了皇室的推崇,这是好事也是坏事。玄奘一心要译经一心想得清净。可是身为国师却总要抽身出来投入琐碎的皇家法事和各种仪典。对此玄奘不是没有抱怨,但还是身不由己的在继续。以前我始终对这一点不堪理解。那一个在八百里莫贺延碛中断水五日仍要一路向西的玄奘,那个连命都可以不要的人,怎么在回国后会那么不洒脱,那么放不开。而现在我终于理解,因为玄奘修的是大乘佛法,是要普度众生的。他只能依靠皇家的支持去扩大他的事业。所以他只得入地狱,所以他身不由己。
延邦法师说,为人,当执着。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出家人说的话。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佛教总是在教人放下。但我今天理解到,佛教是教你放下个人的欲念,而不是放弃这个社会。儒家是教人用入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而大乘佛法则教人用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玄奘一心要去取经,他的偷越边境、一个人过沙漠、翻越雪山这是他的执着。求学印度后,执意要回来。回国后积极争取到皇室的支持也是他的执着。延邦法师亦然,从欧洲回来,进行创新,钻研学术,挑战非议这些也都是执着。只是他们的执着之中,没有小我,没有欲念。就像保守派非议延邦法师时说,出家人最重要懂得放下。法师笑着说,我都没有拾起何来的放下?
这个程度上来讲,玄奘是菩萨,延邦法师亦是。
最后我想说,以上只是一点关于大小乘佛教的个人感悟,并非要以大小之分褒此贬彼。引用寻婧元博士说过的话:大乘普度众生是希望世人都可以修得圆满。而小乘虽然注重自我修行,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自我修成圆满的话,其实大乘小乘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或说工具?法门?)。就像延邦法师的17个没有回国的师兄弟。只是选择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