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读书笔记(一)——“弑母”的现实意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武志红的《巨婴国》是他对人的思考,准确来说是思考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背后逻辑。作者通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和专栏写作,在解构孝道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解释人性的方法。

“巨婴”一词据说是作者看完电影《1942》,对中国人人性特点的形象概括。作者举了电影里的例子,一个满肚肥肠的中年男人找了个17岁的姑娘做性事,却要对方服侍自己,活生生一个婴儿贪婪的吮吸着母乳的样子。画面很是恶心,更令人更不快的是这就是中国人的病态人性的影射。

(一)何为“巨婴”?

婴儿在六个月大的时候,会产生和妈妈是一体的感觉,即共生期。之后会个体化,完成共生分离之后成熟。“巨婴”就是没有走出共生状态的成人。这是一种病态延续,表现出无时不刻在找妈的行为。

(二)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找妈

婴儿和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妈妈,如果婴儿在小时候得不到很好的照顾,需求不被妈妈看见,那么这种情感缺失会让孩子在成年后通过“找妈”弥补回来。

有个现象,中国男人在找伴侣的时候喜欢找能照顾自己的,所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就成了媳妇儿的美好品德;中国女人在找伴侣的时候,倾向于找有“母性”的男人,他们往往懂得照顾女性,能给女性“安全感”。这背后的逻辑都是找妈。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为什么许仙那么软弱,白娘子那么厉害,他俩却在一起了呢?可以说许仙母性的一面给了白娘子保护,她在这个保护里做着爱情的美梦。

(三)少年老成背后的悲哀

这点我感触特别深,传统孝道要求孩子在父母长辈面前要孝顺。“孝”是子承老,“顺”是顺从。这就造成中国孩子从小就得压抑自己活泼的天性,尽力满足父母的需求,活在他们的期望中。

孩子在小的时候,需求得不到妈妈的回应,于是从婴儿时期便生出“假自我”,靠满足别人的需求求得回应。这都导致孩子少年老成,活得那么拧巴。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让我想到《无声告白》里那位可怜的女儿,妈妈的离家出走,让她幼小脆弱的心封闭,发誓只要妈妈回来 ,就不让妈妈失望。

当追求梦想失败的妈妈落寞地回来,发现女儿可以继承自己的梦想,就把一切都赌在女儿身上,连给她的礼物都是生物学的书,女儿无奈接受却佯装开心。

女儿最终成绩上不去了,面对妈妈的期望,为自己不能实现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和小时候妈妈离家出走的恐惧一样,唤醒了她记忆深处的恐惧。

最终她,在夜色的掩护下,来到了家附近的湖面,从船上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鲜活的生命。

(四)每个孩子都得完成心理上的“弑母”才能走出共生

之前看《局外人》,里面有一句“每个心智成熟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盼望着所爱的人死去”,我的理解是个人走出共生,完成个体化分离的过程。

以前对于大家庭有种执念,希望家里所有人都不分家,共同生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反感这种家长制的生活。如果身心不能脱离大家庭的束缚,一直活在妈妈,奶奶的要求下(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女性却是最有权利的),那何谈个性解放?何谈创造力?确实,“不分家”在传统观念里是长幼有序,家庭和睦的最好实证,似乎子女离开父母单过就是背叛就是不孝,是辜负了父母多年养育知恩的“白眼狼”。所以,在中国这个集体观念特别强的国家,个性解放真的知易行难,不过完成了心理上“弑母”的子女,人格都是健全的,他们是打破这条共生链的一代,他们的后代都会因此不被祸害。

(五)结语

尊重你的感觉,哺乳你的感觉,成为你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异步与同步关注的是信息接收方的行为。 所谓同步,就是在调用一个函数后,直到计算获得函数结果,该函数才执行完毕。 比...
    余生筑阅读 2,338评论 1 1
  • 今天老公带着我和女儿去同学家吃饭,临走时,朋友居然给女儿一个红包。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年幼时那些拜年的日子。 那时候不...
    金萝阅读 2,71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