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大文章,读不懂者很受伤
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是人的社会属性。老子在《道德经》里所提倡的那种“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结构,只能说是一种理想存在,就像共产主义社会一样,只要人们存在着私心杂念,就永远不可能实现世界大同。
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就要适应社会,别管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还是一个大染缸,即使你对社会现状有多么不满,就像屈原所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总觉得到处存在着不公平、欠公正的现象,可是,你想要改变它,前提是你必须生存下来,然后适应它,再徐图良策去改变它,否则的话,改变也只是一句空谈。一个连自己都改变不了的人,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呢?
现实是复杂的,不以我们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无时无刻、无声无息的运转着“适者生存”,的这一永恒的规律。所以,要想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游刃有余,你要有“方”,但绝不能不懂“圆”。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她的容貌“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而且十分博学,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唐诗宋词无所不通,甚至连草木之名也无所不晓,同时艺术造诣也极深。
其实,最令人称道的是她的为人处世,她虽年岁不大,但行为豁达,不像黛玉那般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人心,且上至贾母,下至小丫头们,无一不喜欢她。
在大观园里,诺大个家族中,能够做到不与一人为敌,受众人尊重,确非易事,实属难得。
人立于世,少不了要和人打交道,若不懂变通,就会到处碰壁,寸步难行,而方圆得当则会使你柳暗花明、左右逢源。薛宝钗“方圆处世”之道,也就是情商高的表现。
“方”是一个人的品质、境界、素养等内在修为的综合体现,是做人的根基。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怎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宝钗和姐妹们在一起时,她没有黛玉的逞强,湘云的放纵和宝玉的痴迷,而是有自己生活信念。尽管她不会像王熙凤那样,事事处处都耍机关算尽的小聪明,但她却有着她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圆”是处世的锦囊,它不是圆滑、狡诈,而是一种圆融的处世态度,是一种随机应变的处世哲学,也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事技巧。
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可以说是“方”有余,而“圆”不足,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越来越艰难时,还意识不到有些时候正是因为自己的不知权变,才导致的处境艰险、人生多艰。
晚唐诗人温庭筠以才思敏捷著称。他因面目丑陋而被人称为“温钟馗”。但他能弹琴、会吹笛,尤其擅长诗词歌赋。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写词更是一枝独秀,风格华丽哀艳,被尊为“花间派”鼻祖。据说他在考试时叉手八次就能做成八韵之赋,与七步成诗的曹植有得一拼,还得了个“温八叉”的外号。早早完卷之后,他就去帮旁边那些搜肠刮肚无计可施的考生做题,“日救数人”。帮人作弊也是作弊,温庭筠的聪明反而落下了轻佻的恶名。
虽然有八叉成赋的才学,但参加了好几次进士考试,居然回回落第。这不能简单地说是运气不好,其实,和他不懂人情世故关系很大。唐宣宗大中九年,温庭筠应试,主考官知道他喜欢给人“救场”,防了他一手,把他叫出来单独考试,温庭筠便闹将起来,结果当然又没中。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考试。
温庭筠考场失意,很重要的原因是和当过宰相的令狐绹搞坏了关系。说起来两人算是老交情。温庭筠早年投身令狐府,代笔写了不少公文、诗词,令狐绹给他的待遇也相当优厚。可是温有一个毛病:管不住自己的嘴,到处说谁谁的诗文是我代作的。当时唐宣宗喜欢唱《菩萨蛮》词,令狐绹想讨皇帝欢心,请温填若干阕歌词,以自己的名义献了上去,并特意嘱咐不要泄露出去。温当面答应得好好的,转过身就迫不及待传得满城皆知。令狐绹非常恼火,从此就疏远了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让令狐绹耿耿于怀。令狐绹遇到个不懂的典故,问温庭筠,温告诉他出自《南华经》,本来说到这就够了,温偏要多说两句:“《南华经》并不是罕见生僻的书,希望丞相公务之余抽时间多读读。”令狐绹当时脸由红转绿,转天向皇帝报告说温庭筠有才无行,不能让他登第。
得罪了宰相,任你聪明绝顶,也恐怕仕途无望了。应举失败的温庭筠只做过县尉、巡官等小官。心灰意冷之下,他更加放纵不检,整天和一帮花花公子混在一起。后来他回淮南,因为酒醉和巡逻兵发生争执,连牙齿都被打掉了。 晚年的温庭筠做了国子助教,还主持过一回国子监试。他别出心裁,把选中的三十篇文章张贴出去向大家公开,结果触怒权贵,被贬为方城尉,远离京城。郁郁怏怏的一代温才子不久就病死了。
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可是一个人的性格不正是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上的表现出来的吗?而他的言语和行动是受他的思想支配的。佛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错”,正是告诉我们,谨言慎行的可贵之处。
子贡见到孔子之后,就问道:“老师,在您眼中,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哪一个要更好一些呢?”
孔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子张也过,子夏也不及。” 意思是说,子张这个人呢,做事情总是做过了头;而子夏呢,则又总是做的火候不够。
听老师这么回答,子贡接着问道:“那您的意思就是子张要好一些了?”
孔子答道:“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表面上是说,做事情做过头,还不如做得不够火候。而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是做事过头,还是做事不够火候,都不是好现象。
为人处世要超越小技巧,寻找大智慧,即中庸处世哲理。中庸处世,不是不讲原则立场,也不是墙头草随风倒,更不是“和稀泥”,它的核心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之亦无不及”,这才是为人处世最高最根本的原则,也是体现大智慧的最佳状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能让自己处处受欢迎的人,必然是善于洞悉为人与处世学问的大师。智慧做人的本领,比金钱权势更有价值,也是一个人行走于复杂社会中最为可靠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