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偶然看到一个好的观点、好的方法,当时真的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但是过后也就冷却了,时间再久一点可能就彻底忘了,再次看到的时候还是跟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一样,短暂的冲击之后就又烟消云散了。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不应该像古装剧里的大侠一样,在发现一个好的观点方法之后,犹如打开任督二脉一样,从此就融会贯通,武艺超群了吗?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问题出现在我们没有通过 深度学习 达到知行合一,我们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这样的评定标准只能检验我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却不能衡量我们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水平。这种应试教育模式的深远危害更体现在走出校门之后,我们依旧会不自觉地把记忆作为学习的终点。在遇见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常用的惯用思维是“知不知道”,而不是“会不会用”。所以在看到一个新观点、新方法,达到“知道”的状态后就停下来了,就以为已经掌握了,学会了,其实不知,我们离真正的学会还差的很远。所谓知行合一,知和行如果不能有机结合起来,知能不用来指导行,行不能用来检验知,那么知的意义在哪里,行的根据又在哪里。
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呢,我认为深度学习就是把“技能”作为学习的终极目的。具体方法就是全面理解+建立连接+刻意练习的有机结合。
深度学习=深度理解+建立联结+刻意练习
下面分开来解释这个公式。先说全面理解。全面理解就是要全面了解一个事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简单说也就是what、why、how。打个比方说,我这篇文章讲的是深度学习,那什么是深度学习呢?通过浏览文章得知,深度学习就是把“技能”作为学习的终极目的;那为什么要深度学习呢,因为我们的学习方式方法出现一些问题,我们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最后怎么才是深度学习呢,具体方法就是全面理解+建立连接+刻意练习的有机结合。通过几个步骤,我们可以对这个概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也给大家推荐一个深度学习的好方法吧,就是主体阅读,你想了解一个具体方面的知识,你可以先通过阅读相关的几本书(或者更多)之后,在对这个问题的整个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形成一个系统知识体系框架,这样更有助于全力理解和学习。
接下来就是建立连接,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大脑是这样记忆东西的:大脑会把某种事物特征化,然后将事物与特征彼此相关联。每个事物都关联了很多个特征,每个特征也同时关联了很多个事物。我们的大脑会通过这种特征与事物的关联来进行检索和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越丰富,在事物中甄别出越多的特征,就会越有利于我们的思考与记忆。关联思维虽然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但是,并不影响其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说有一种读书方法叫——拆书法。
拆书的方法就是四个关键步骤:第一步:找到书中一段对你非常有用的话;第二步: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这段话;第三步:叙述自己的相关经验;第四步:思考一下自己未来怎样去应用。其中第三步,叙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就是“关联”的过程。通过叙述自己的相关经验与新的知识建立连接,更有助于我们加深印象,灵活运用。
最后是刻意练习。我们的大脑有很多已经形成的脑回路。脑回路的形成就像是开辟一条小路一样,无人走过的路,等走的人多了就自动形成一条小路,等下次我们在经过这里,还是会选择这条小路,这就是已经形成的惯性脑回路。但是当我们学习了新知识、新办法的时候,怎么才能建立新的脑回路来运用呢,而不是又走回到老路上去呢。我们只能重新开创一条新的道路,通过大量的重复性练习,不断加深加粗,使它成为我们新的惯性脑回路。这是一个“破”与“立”同步进行的过程,在对新方法进行刻意练习的同时,也就把旧的方法习惯破除掉了。旧的方法往往具有很强的惯性。在新的方法习惯没有得到彻底巩固之前,在无意识状态下旧的方法习惯仍然会占据优先权。这是因为我们对新方法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旧方法依然是最熟悉最容易想到的方法。
现在的好多人确实很上进,很有焦虑感,也都知道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往往很多人都给自己定下任务,比方说,我一年要看20本书,学习几个领域知识,但是具体学习了之后呢,好像你完成了学习目标,你就完成任务了。把学习本身当成目的,而不是获得成长的手段了。这种本末倒置,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效果,导致学习的功利性和表面化,仅仅变成朋友圈的炫耀资本了。所以想真正的有所收获成长,只能是转变思维、深度学习、知行合一,才能到达古人说的“增益其所不能”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