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欲望吞噬的美丽幻影——观《某种物质》有感

最近看了《某种物质》,看完这部电影用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身体恐怖和惊悚元素,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对青春与美的病态追求,让我感触颇深。

影片讲述了健美操教练伊丽莎白,50岁生日时被高管无情解雇,绝望之下,她接触到一种黑市药物,能创造出“更年轻、更美丽、更完美”的自己。注射药物后,年轻貌美的苏从她的身体分离而出。按照规则,两人需每七天交换一次位置,但青春与名利的诱惑让苏打破规则,不断压榨伊丽莎白,最终导致双方走向毁灭 。

电影开篇的鸡蛋实验就十分惊艳,通过向鸡蛋注射物质,瞬间复制出另一个蛋黄,两者共用蛋清,生动诠释了“REMEMBER YOU ARE ONE”的理念,也预示了主角们的命运。而伊丽莎白决定注射药物的心理铺垫也十分细腻,从男厕所听到高层吐槽、杯子中挣扎的苍蝇,到路途中被撕掉的广告牌、花束卡片里用的过去式“WERE”,以及酒吧里无人搭讪,这些细节多角度展现出她失去一切后的巨大落差,让观众能深刻理解她选择药物的无奈与疯狂 。

导演通过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展现了美丽与年轻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代价。伊丽莎白对药物的依赖让她重返青春,却也经历了自我异化的恐怖。苏逐渐夺取主导地位时,伊丽莎白的身体迅速老去、腐朽,象征着美丽带来的虚幻承诺。影片也着重呈现了好莱坞无处不在的凝视,众多男性角色是猥琐的凝视者,伊丽莎白和苏虽享受着好莱坞带来的星光与名声,但也被这种凝视所束缚 。

不得不提的是,黛米·摩尔和玛格丽特·库里的表演十分精彩。摩尔将伊丽莎白的痛苦、挣扎与崩溃演绎得淋漓尽致,库里则把苏的明艳与危险诠释得恰到好处。配乐、色彩设计以及夸张的造型,构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强化了美学张力,也反衬出角色内心的痛苦与不安 。

这部电影也存在一些不足。伊丽莎白和苏虽为一体,却意识和记忆不同步,本体对分体缺少牵制手段,甚至因分体获得的鲜花和掌声而不肯放弃实验,这让情节的合理性有所欠缺 。

《某种物质》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它让我不禁思考,在这个过度追求青春与美的社会,我们是否迷失了自我?美丽与年轻固然重要,但它们不应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珍惜内在的品质与精神世界,而非盲目追求外在的虚幻。就像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病态与我们内心的欲望,值得每个人深思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