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吗?并不能!
看《小欢喜》英子抑郁症爆发跳海,我去南京大学就是为了逃离你,那一刻,宋倩崩溃了。英子的角度,宋倩的角度,没有谁做错了,需求不一样,立场不同。
无论生活在上个世纪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时代,还是现代吃太饱,知道的太多,知识极度爆炸的时代,人跟人之间的共鸣性跟从前一样的低能。
你在唾液横飞的骂街别人只会认为你是个泼妇,不好相处。没有人看到你一边炒菜一边哄孩子的画面,丈夫回家也没好脸色,孩子哭,他只会埋怨你在家连孩子都带不好。
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立的系统,硬件跟人人都一样,可是软件不一样,配置不同,抗压能力高低不一样。
你认为太甜的蛋糕对方可能觉着刚刚合适。
看鲁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听长相端正,聪明能干,本可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祥林嫂第一次做女工手脚利落勤快,不偷懒,不偷吃,女工该做的事一样没落下,事事周到,干的妥妥贴贴的,没可挑剔份。
祥林嫂死了丈夫,背着婆婆偷跑出来给人家做了女工,婆婆怎可轻易放过她,找到她干活的从家,祥林嫂被拉回家了。
祥林嫂第二次嫁人的时候死活是要反抗的,本想一头撞死,死了一了百了。祥林嫂没死成,只是额头撞了个疤,一个女人,一个弱小没文化的女人,怎能反抗过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她从了,妥协了生活。婆婆也达到了目的,用祥林嫂卖了一笔钱,给小儿子娶了媳妇。
没过两年。丈夫死了,儿子给狼叼走了,祥林嫂逢人就说她儿子,他儿子是怎么给狼刁去的,一开始大火同情她,跟着她一起抹眼泪,时间久了,眼泪没了,耐心尽了,见了祥林嫂绕道走。
祥林嫂重回老东家家做工,地位大大的变了,认为她不干净,不吉利,很多活要紧的活也不让她干了。逐渐的人人嘲笑祥林嫂,嘲笑她的说儿子的死时候的事,嘲笑她额头的疤痕,她记忆力大不如从前,常忘事,头发花白,被干了出来,做了乞丐。
得因与鲁迅的文章,祥林嫂这个人物大家都很熟悉,她是个悲剧,那个时代的女人的不幸。但我并没读过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今天读了,方才体会她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