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感受,就是电影里面说的那个,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那么多的道理,谁都听得懂,道理背后的逻辑却很少有人掰扯,现在信息太多,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缺少深入思考的动力,好多话看的时候觉得好有道理,看过了也就过去了,浮光掠影,犹如蜻蜓点水。我花十四分钟看完你推荐的文章,说明文章有趣,观点也能认同。但是你说“很多观点还是很独特的”时候,我却发现我看完就忘记了,他说了很多,我也看过了,也感觉很有收获,怎么关了页面就不记得他说了什么呢,真是奇怪啊。可能是信息太充裕的原因吧,大脑已经被信息绑架,在众多新闻、段子、鸡汤中随波逐流,失去了自我判断、思考的能力,遇事浅尝辄止,不愿深思,懒得深思,惰性越来越大。喜欢看幽默笑话,因为不需要动脑子就能看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喜欢看时事分析,政治八卦,犹如吃别人嚼过的饭,却不愿意看有深度、需要思考才能得出观点的文章,长此以往,整个人会变得肤浅,思维也会迟钝。
在《断舍离》书中,作者讲她希望人能达到一种精神状态,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这个不光是对整理房间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在信息高度流动环境下,如何保持头脑清醒,精神清爽的不二法门,断——不接触对自己产生负能量的信息,对于没有深度、看完一时爽的文章,少看;舍、离——脱离对信息的执念,摆脱收集信息、时刻担心与时代脱节的心态,不刷朋友圈、微博、新闻客户端...把有限的时间放在能够提升自己精神状态、提高自己思维深度、广度、提高赚钱能力上面来。电影《我的家里空无一物》表面描述的收拾房间,其实是人内在精神的外在物化,正是主人公思维的改变,才带来房间的整洁。
好多文章,说穷人思维,只关注眼前利益,放弃了对长远的思考。穷人还有一种穷法,是精神上的贫穷,人云亦云,不知所云,今天听讲座吃绿豆治百病,明天读鸡汤幻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殊不知绿豆若能治百病,世间哪还用医生,说走就走的背后,是明天我依然可以过得很好的自信。没有自己观点的人,如同浮萍,在躁动的时代中,一会拍到岸上、一会卷入水底,全然不能自持。正是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穷人面对机遇、面临选择的时候,无法看到事情未来的变化,更倾向于抓住眼前的利益,陷入循环怪圈,不能自拔。
有一句老话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缺少思考的人,既是写,也是流水账。没了思辨、自省,人很难进步,很多自省、人生感悟却因为在脑海中转转而已,没有进一步分析,转化不成自己的精神食粮,无法在人生道路上留下深深笔迹,等下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错误还是会发生。曾国藩每夜自省,深刻检讨自己,坚持写日记,将一日得失悉数记录,尤其对于过失,自我批判不留情面,故而成一代名臣;蒋介石无论公务多么繁忙,每天都写日记,记录日常,剖析内心,其毅力非常人可比,成就大事者尚能笔耕不缀,自省不已,普通人却无数次原谅自己的放纵,沉迷于自己无谓的忙碌中,消磨时日,虚度光阴。
道理听的再多,也不如自己经历一遍来的深刻,时光苦短,哪能遍历世间苦乐,唯有思辨才能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唯有沉思使人进步。
写于2016.6.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