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之前火的一个话题。前几天受教育局资助负责人的委托,陪同爱心人士去他资助一年的贫困学生家家访。这个爱心人士是从孩子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资助这名学生的,而且一直坚持着。一般这种个人资助都是在贫困生中选品学兼优的,我提前找学生了解他的家庭情况,自己说学习上英语因为没补过课所以成绩不好,其他的都成绩都还行。又问问家庭情况,聊天中能看出来孩子还是比较聪明的,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很不错。因为家访班主任一般都会跟着,我就去找班任说明情况,看看班主任哪天有空。不问还好,一问颠覆我对这个孩子的认识,这个孩子在班级不光学习不好,纪律也不好。在综合实践学校期间,将学校走廊里的华容道拿回自己的寝室了,还在寝室欺负同学扇同学耳光,被学校调查期间谎话连篇。初一的学生刚刚入学两个多月,说明他之前就是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上学中后才变的。
一个学校学生那么多,不可能每个人都学习好,教育的目标也不是每个人都成才,不过要每个人都成人。老师一定是希望每个学生都好的,也在教书育人的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努力着,不过老师到底能不能叫醒一个沉睡的学生呢?我想这是个哲学问题。
一个学生父亲去世,母亲还生病做过手术,家里条件也不算好,按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更应该懂事,去用学习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现实却是想用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真的越来越少了。有种观点是补课资源被条件好的家庭所垄断了,我不能说这种观点是完全错的,不过他不完全正确,很多学习好的学生也没补课。我个人观点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基本没有家庭在为基本的物质生活而担忧了,虽然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奔波,不过很少出现奔波了也生活不下去的家庭里。从家长到孩子就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去用教育改变命运了,毕竟上完大学考上个工作也没多挣多少钱。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许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没有非生即死的动力就不会催生出强大的欲望去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所以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也许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寒门不再那么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