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纸质书的遗爱
多久没掂起一本纸质书了?温润的纸,棱角分明的铅字,散发香气的油墨,如今都被光滑、闪烁的电子屏幕取代了。
纸质书似乎成了奢侈品。——比电子书贵、比电子书占空间、比电子书难打理,而且读的人越来越少。
它只能属于一部分,一小部分人。
纸质书是奢侈品,但读书却不需要太大的开销。——当然了,当当网、亚马逊等等,是不会这么告诉你的。
2
四处流浪的图书馆
还记得图书馆吗?不是大学里那个给你浪漫邂逅、让你通宵熬夜的图书馆。而是真正读书的地方。
图书馆虽好,但在以前,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去的地方。对偏远地区的人来说,图书馆和紫禁城一样遥远。
幸亏图书馆会走路。今天我们来看看那些流浪的图书馆。
3
流浪的老汉
上个世纪20年代。伦敦的街头出现了这个家伙。路人最初以为是书店的广告车,纷纷表示要给钱,却找不到收钱的匣子。
直到司机把“Mobile Library”的牌子亮出来,人们才恍然大悟:这货是图书馆!
那时一本书的价格是普通人一个星期的薪水。想看书的人不少,看不起的人更多。而图书馆却很少。移动图书馆真是积德!
4
学校里的流动图书馆
上个世纪30年代,也是中高等教育普及的黄金时期。英国美国都大干快上,建了不少公立学校,但配套设施不足,比如:图书馆,木有;图书室,木有;图书,木有……
于是市政图书馆的车子在各个中学巡回,送来一车一车的书,满足广大少男少女的欲望。
5
读书,人人平等
读书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于是,流动图书馆出现在世界各地。
比如70年代的伊朗。
这车,好像三轮车,书,也就寥寥几本。围观的群众比借书的孩子要多。他们脸上的笑容好像告诉我们:移动图书馆带来的除了书,还有希望。
6
各个大洲的移动图书馆
时至今日,移动图书馆仍然是非洲国家的主流。
因为那里没有4G网,没有WiFi,没有肾机……阅读的渠道很少很少。
在孟加拉,甚至连机动车都没有,人力三轮车也披挂上阵。
相比之下,澳门的移动图书馆就气派多了,这颜色给人一种很好吃的感觉……
据说这是南美某国的移动图书馆。那边缺书、缺汽油、缺司机,野驴却不少。于是训练野驴造福人类……
移动图书馆里的LV!
7
小彩蛋:关于读书的统计
还记得一篇朋友圈疯传的《印度工程师说中国人不读书》。似乎是2013-14年之间流传的。
不知道是这个印度工程师还好吗。
因为那年,联合国不经意间,打了这位印度工程师的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13年世界各个出版书最多的是?请看下表:
印度出版物是中国的五分之一多点儿,联合国还特别标注:其中24%以印地语出版(那么可能有50%的印度人读不懂),25%是英语出版(那么几乎有80%的印度人读不懂。)
“印度工程师”的脸还好?
那么,现在,放下手机,读几页吧?
原创声明:本文由知晓社原创,版权归知晓社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知晓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