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网络家排师)
记得多年前,我在中小学生潜能开发培训学校,为了更加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我对学生们有一个练习是“画家”,让孩子用动物、植物或物品拟人性画出家庭每一个成员。
中学生们很多都把爸爸画成一座山,把妈妈画成一枝花,把自己画成一棵树苗。这样画的孩子其实脑海中已经开始明显地受到社会集体潜意识的影响。
小学生们会画出小猫小狗小花小蝴蝶来寓意爸爸爸爸和自己。
有的孩子会画爸爸是大树,妈妈比大树小一点的树,自己是小树。这些孩子潜意识中的画面是一个积极成长的画面。
也有孩子把妈妈画成一只吼叫的大老虎。
今天要说的是一个8岁的小学生,是一个眉宇间透出一丝忧郁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上课时常会一个人发呆走神。总是把自己的书包铅笔整理的井井有条,她的同桌是一个爱笑的小女孩,有时候爱笑的小女孩给她打闹,她也会小声的发笑,之后就突然捂着嘴巴,好像不敢畅快的去笑。如果这个爱笑的小女孩继续给她嬉戏,她就会突然发怒。
在画家这个潜意识画面练习中,她把自己画成一个小公主,小公主旁边是一个漂亮的大公主。她说小公主是她,大公主是妈妈。说完之后就羞涩的笑笑。我却总感觉到这个小女孩内心有着与她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她是所有学生中唯一一个在“画家”这个训练中明显掩饰自己的小女孩。
这个画家的练习隔一段时间,会让孩子们再画。好多孩子的画面越来越温馨,而锐依然是画两个公主,大的是妈妈,小的是她。
第四次画家的时候,做过放松练习后,孩子们都在认真的画。我目光看向锐的时候,她正皱着眉头用橡皮在擦,擦过后又咬着嘴唇低头在画,突然我看见她下意识捂着嘴巴,惊恐的看着自己的画。我远远的看着她,心里感觉这次她一定画的不会再是两个公主。
其他同学陆陆续续交上来了自己的“画家”。
锐磨磨蹭蹭的最后一个走向讲台,把她的“画家”交给我,一张白图画纸上,画着一个青面獠牙、满头钢丝直发的怪物,旁边是一个潦草画就的小女孩。我指着画上的小女孩问她,“这是谁?”锐小声说,“是我”。我又指着她画面上的怪物问她,“这个是谁?”锐惊恐的用手捂住嘴巴,小声嘀咕着“我怎么画成这样了。”她又接着说“老师,我能不能再画一次?”我说“为什么要再画一次呢?”她小声说,“本来想画成公主的。这个是妈妈。我也不知道怎么画成这样了。”我轻声的问锐,妈妈对你好吗?锐赶紧回答说,妈妈对我很好,我也不知道怎么会画出这样。锐偷看了我一下,却明显的感觉锐的身体松弛下来,内心好像在偷偷地笑。我微笑问锐,之前的大公主和这次你画的,哪一个更像妈妈?锐扭扭捏捏脸红了一下,我想我应该把妈妈画成公主。我也不知道怎么会画出来一个吓人的妖怪。锐说这些话的时候,轻轻的吐气,用小手拍了拍胸口,好像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平时有点佝偻的背也挺的直直的。
之后针对锐的内在画面,有针对性的做了训练。与锐的母亲交流时,锐的妈妈大感诧异,她不知道女儿内心埋藏着对她的恐惧,她一直觉得女儿很听话,就是有点胆子小。后来,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越来越敢表达自己。偶尔还会发点孩子样小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