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
2018年4月2日晚上,“毛球”跟着散步回家的老公走进家门,从此便成了家中一员,那时,她应该一个多月大的样子……这一年里,“毛球”跟着我们饥一顿饱一顿的长大了,从起初只会在喉咙口发出一点低鸣声到现在威风凛凛、标准“汪汪叫”,看家护院的本领学了很多,从开始只会吃狗粮到现在的标准“吃货”,她已经很清楚的掌握了周围邻居家的饭点,知道什么点到哪家的后门口或是前院,能等到肉……关键,这一年她成功做了回母亲,抚育了六只小狗崽,同时,也被动接受了绝育手术……这一年,我总支出4000元左右(还好,低于全国养狗年支出平均数4500元)。
“毛球”惹的祸
某一个星期日早晨,“毛球”被投诉了,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清晨喜欢上了一有动静就狂吠,喜欢睡个懒觉的邻居们受不了了……老公采取的解决方案是把她关在院子里,早上只要她叫便及时制止她叫,于是,情境是“毛球”在院子里吠,老公在楼上吼她,一头汗哪……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狗狗应该也同样有生理、安全、社交、受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吧,爱自由的“毛球”如果被长期关着很担心她会抑郁,何况,老公和我都是经常出差的模式,即便在家,基本靠外卖的我也很难很好的解决她吃饭的生理需求呀……
探索“共养模式”
尝过邻居家红烧肉的“毛球”自己做了两个决定:一是不再吃狗粮,二是不进院子,只在围墙外看家……我也做了一个决定:把“毛球”的饭盆和水盆放到院子外面,尝试下“共养模式”……现在,出差三五日不给她事先安排好吃饭,回来都会发现她又肥一圈,邻居家有给她吃肉的,有给她吃鱼的,她过得不错。但她晨吠的习惯依然没改(莫说邻居们受不了,我也受不了),我只能经常跟邻居们打招呼,但是,邻居们反而帮她说话:不怪“毛球”,主要是有只经常到门口溜的大狗老是骚扰她……物业管理部门也帮她说话:狗狗听不懂人话,这事也没有办法,先这样吧……“共养模式”初显成效,人和宠物(尽管“毛球”长相距离“宠物”有点距离)只要相处了,就会有感情,有感情了,便会钝化矛盾……而我顺利省下了一周三袋(每月800元左右)狗粮的开支和大把炒饭和烧肉的时间。
长期需要“调结构”
短期看,我只能尽量多陪陪“毛球”,散步带着她,健身带着她,让她有安全感,性子更温顺些,但从长期看,城市小区里养狗狗确实会影响到邻居休息,希望能够帮她找到适合她生存的“田园家庭”,可以让她自由自在奔跑、想叫就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