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建党精神 铸年轻干部血脉

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淬炼而成的伟大建党精神,犹如一座光芒永驻的精神丰碑,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价值坐标和精神底色。然而当前,部分年轻干部中存在的“佛系“躺平”心态、作风漂浮、言行失范等问题,不仅与党的优良传统格格不入,更在无形中侵蚀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根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年轻干部要自觉以伟大建党精神为镜,常照思想之垢、勤拂作风之尘,在直面风险挑战中砥砺意志,在服务人民群众中锤炼本领,在新时代的实践熔炉中百炼成钢,真正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才。

玩心重、混日子的现象,暴露出部分年轻干部“精神缺钙”的深层次问题。个别年轻干部把工作当“副业”、玩乐当“主业”,沉迷于“指尖上的快感”,在虚拟世界中消磨斗志;将服务岗位异化为“舒适区”,把职责使命简化为“到点打卡”,在庸常中消解理想;奉行“不争先不落后”的处世哲学,面对任务“挑肥拣瘦”,甘做“躺平式”干部。这些行为与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核心要义形成鲜明反差。回望峥嵘岁月,李大钊在绞刑架下高呼“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以钢铁般的意志彰显革命必胜的信念;陈延年就义前昂首挺胸高呼“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跪下生”,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宁折不弯的铮铮铁骨。广大年轻干部要从建党精神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信念破除懈怠思想,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壮阔浪潮中,在服务群众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攻坚克难中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说话随意、口大气粗,反映出年轻干部宗旨意识的淡化和工作作风的漂浮。个别年轻干部将“公仆”身份异化为“官老爷”做派,对群众诉求“打官腔”“踢皮球”;在同事间把信口开河当“率真”,轻浮作“个性”;落实工作时“雷声大雨点小”,汇报高谈阔论,执行敷衍塞责。这些不良习气与焦裕禄“蹲着与群众说话”的公仆情怀、杨善洲“用脚丈量民情”的务实作风形成鲜明反差,更与建党精神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背道而驰。须知,言语傲慢会疏远群众,行为敷衍则消解组织信任。要扭转这一局面,年轻干部必须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在说话办事时,要注意把握尺度分寸,做到谨言慎行;面对群众时,应主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用耐心倾听群众呼声,用真心回应群众关切;开展工作时,秉持一丝不苟的态度,杜绝形式主义,以精益求精的标准,将每一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要主动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检验,把组织的培养转化为奋进动力,将群众的期待化作履职担当,在实践的磨砺中经风雨、长才干,成长为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群众信赖的新时代好干部。

生活作风问题绝非个人小节,而是触碰纪律红线与道德底线的严重问题。从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到沉迷奢靡享乐,从生活作风失范到突破法律禁区,个别年轻干部在物欲诱惑中逐渐迷失,将党纪国法抛诸脑后,让“围猎者”趁虚而入。反观革命先辈,方志敏在狱中写下《清贫》,以“洁白朴素的生活”彰显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周恩来总理从不浪费一钱一物,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孔繁森两次援藏,始终秉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将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与个别年轻干部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的行径形成强烈反差。广大年轻干部当以“白袍点墨”的警惕心筑牢自律防线,把“八小时外”的言行当作锤炼党性的“考场”,主动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从抵制一顿宴请、一次违规请托做起,培养读书、运动等健康志趣,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自省自警。唯有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严守纪律规矩,方能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