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从象形文字发展到形意文字,与字母文字最大的区别,是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了很多意象、寓意,而不只是语音和释义,其本身不可磨灭的留下意义隐含其中,思索其间,总可以看见文化的端倪。只不过我们自己越来越看不清,反而用外来语言的概念,替换了这些宝贵的东西。节日,便是其一,我们往往将其等同于英语中的假期、庆典、喜庆之日。
--------陈易
格物致知,格字明心,春节是爱与希望的节点
对年味、年俗的寻找,似乎越来越让人对春节怎么过而纠结。
物质的丰盈,已经让庆祝越来越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过去的一碗红烧肉带来的欢愉,今天已经无法用满汉全席来替代了。物质带来的意义,总是如此。在你追求被实现的同时,满足感以你无法追赶的速度退去,永无止境且越来越远。
关于“春节”,也许我们应该想的不仅是“美食”、“新衣”、“狂欢”,也许还有更多内心和人生的思索。
中华文化的妙,无处不在,单是文字便蕴含着格物致知的意象美与至简之道,只不过很多被我们遗忘了。
春节,并不是一个假期,也不仅仅是一次庆祝。其实,春节一直在诉说,而我们没有听见。从文字看去,春节的意义其实是这样的。
篆书的春
甲骨文的春
篆书的节
甲骨文的节
所谓春,是阳光下萌动的种子,会意新生的复苏,希冀的启程。其前必是播种,其后将是收成。
所谓节,是格物致知的寓意所用,本来是指山中竹节,是事物发展的承上启下,是事物发展重要的节点。古人将其用于岁月,于是有了节气,有了节日。
所以节日,是总结前之收获的梳理之日,是酝酿未来之收获的规划之日,这种收获不止于物质,也不止于精神。
这样的节日之所以要与亲人团聚,在于这些过去与未来的收获,要与至亲的人分享,感受关怀、祝福,集聚能量。让俗世的奔忙变得温暖,赋予现实的辛劳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节日需要的仪式感,不在于仪式,而在于感觉
《小王子》里的狐狸说:你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那段对话是我见过最质朴的仪式感解读。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就是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仅此而已。
放鞭炮、贴春联、逛庙会、穿新衣服、压岁钱……,这些都是过年里的重要仪式。可我们越来越纠结,觉得没有感觉了。我们的纠结不是因为仪式的丢失,只是因为仪式背后独一无二而又美好的意义和情感正在远离。心中不执持些什么,再奢华的仪式,也无法带回那份感觉。
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了。我们的孩子对于“年”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了,甚至与生俱来夹在成人迷失的世界中,体会着热闹和纠结的冲突。
仪式感!必然存在于人生中的某种精致的意义,或是某种温暖的情感!即使没有丰盛的物质,在那一刻,你同样可以感受到内心的执着、期待、满足和归属。
对于孩子,更是如此!如果我们看不清这一点,将不知不觉将孩子引向关注礼物、美食、旅行、财富这样的迷途。若如此,人生是否落入追逐那些奢华的轨道,而不得宁静和从容?
所以,准备礼物可以是一种仪式感,表达关怀和思念。
所以,相聚可以是一种仪式感,表达温情和渴望。
所以,贴春联可以是一种仪式感,表达隆重和虔诚。
所以,拜年可以是一种仪式感,表达祝福和希望。
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去表达?言语吗?如果没有那样的感受,没有那样的感悟,如何去流露,如何让别人懂得?
仪式感,感受到就可以传承!
不要觉得孩子小,不懂得这些,甚至记不清发生过什么。
我们记忆深刻的往往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什么的时候带来的感觉。
其实,我们无法忘怀的,是爱的感觉、希望的感觉、仪式的欢愉!只要你有,就自然而然的感染和传承给身边的人。
所以,你要先找到。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