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4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2008年9月30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景点有“大包干纪念馆”等。
“大包干”前隶属于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目前,小岗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拥有849户、3823人,耕地面积8713亩。3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小岗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修建多条水泥道路,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有112户农户通上自来水,修建了“大包干”纪念馆、档案馆和信息中心等;从人均纯收入来看,小岗村2007年人均达到6000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6元高出2400多元,比该村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近千元。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家庭都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基本家用电器和小型农用机械,许多农户看上了数字电视,有4户村民购置了高档轿车,102户翻盖了新房,2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20年来,小岗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创业,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向小康迈进,1997年,小岗村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 元增加到2500元,分别增加了39倍和112倍。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生活用品已进入家庭,楼房、平房、瓦房代替了过去的茅草屋,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程控电话已开通,道路绿化及村庄建设按现代化新农村的模式进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生变化。
小岗村的故事很简单,30年前为了生存,30年后为了生活,不管今天的土地流转是好是坏,至少它反映了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巨大变化,反映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对中国农村的巨大影响,正是因为有了3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关于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有了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公报,才有了我国农村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才有了全中国的各行业的迅速发展,才有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所以我们纪念改革开放,永远的纪念,不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