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个朋友成立了一个兴趣小组,把我们几个有点联系却不太熟悉的人拉在一起。我们这些被邀请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她作为发起者需要有系统的运行方法来带我们前进。而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团队的一切都是未知的,迷茫的,无序的。
于是有一天,矛盾爆发了。
她指责我们“不作为”,不能给大家带来成型的体系和良好的氛围。
拜托,我们是被你拉来的!事先并没有约定我们需要为这个团体做什么样的付出!当然,不是说大家都要坐享其成,可是我们的分工需要明确,权责也需要明确呀!
看她着急的样子,又想到大家共同的兴趣。于是我热心的和她分享了一些过去的经验。包括如何管理的细节,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等等。
也许是我说得太多,折了她的面子,又或者我说的这些并没有及时的应用在管理上,让她反感。于是她生硬的告诉我,她只想快乐的享受成果,管理这些事情,应该让我们这些朋友来分担。如果当时不是让我们来做这些事情,就干脆不会叫我们来啊!
彼时我重病在床,原本没精力顾及这团队事情,对她讲经验的时候强打精神,也意识到可能这些内容会有损她的尊严,感觉有些抱歉。可是此刻听到她说出上面的意思来,立即觉得她过于自私,瞬间激起一腔的怒气,再也不想与她往来了。
于是我对这小组的开始冷淡。慢慢的,兴趣小组就荒芜起来。
其实在产生矛盾之后,我建议她一些实用的技巧的时候,用错了方法。
首先,进入了开导的误区。
我认为她和大家行进的方向都存在着缺点。从她的内心上来说,这就否定了她的功劳。而我的建议也对她产生了威胁性,她就会本能的排斥。
我在开导和建议她,就应该引导她知道自己想要怎样做,而不是强硬的把我的观点塞给她,让她感觉到不舒服。
当时太在意自己的感受,大概也有一点显摆的意味在其中,于是忽略了语言的技巧,直白干脆甚至指点她如何做。这样的开导不如说教导,让对方感觉压抑也是必然的。
如果运用《高绩效教练》中的GROW模型,就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 G——Goal 目标
详细的询问她:
1、我们应该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前进。
2、大家共同实现什么样的成绩。
3、我们要分组分段的实现怎样的目标。
第二步 R——Reality 现实
分析我们的现状:
1、我们在资源配置上是怎样的不足。
2、我们在人员匹配上是怎样的构架。
3、我们目前的人脉能吸引什么样的朋友加入我们。
第三步 O——Option 选择
将我们上述的问题罗列出来:
1、进行全面的回答。
2、分析每个答案的可行性。
3、提供更多的选项,哪怕是用来否定的。
4、提出更多的补充问题。
第四步 W——Will 意愿
将我们分析出来结果,转化为行动,将人员和资源分类匹配,进行第一阶段的磨合。
如此一来,开导就变成了“问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由她来回答,或者说我们共同回答。
管理者的心中会有更明确的目标,她会知道怎样的调动大家。同时,她在回答问题,激发了她的思考,这就不会感觉“被侵犯(权威)”。
可惜当时我并没意识到这些问题,于是终于不欢而散。
现在想起来,其实是有一点可惜的。那个时候,我不能理解她的焦急,她也不清楚我的状况。我们都把自己的意识放在对方的感受之上,于是自然没有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
讲话的技巧,开导的技巧,需要时时的提醒自己用起来。并不能因为有一点翘起尾巴就放松了对交流的要求。
是以,我们都应该做爱思考的人,爱倾听的人,最后引导自己变成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