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一篇热议的文章标题大概是研究生毕业在流水线上卷香烟云云。随之而来的是有一次全民关于学历贬值以及读书是否有用的讨论。
我不知道简书这个平台的学历层次,但是看到一些推荐给我的文章的水平以及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我想大概就是一个国民平均的样子。我本人算是中等偏上,本科毕业于985院校,硕士保送清华大学,目前在香港攻读博士学位,算是个伪学霸。大概可以稍微分享对于此事的观点以及读书是否再有用的观点,希望带给大家一些积极的思考。
首先什么叫做有用?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中,有用=有钱+有权。从有钱层面来看,在我阅读过的许多财富书籍中无一不指出,读书不会让你变得更有钱。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好的打工人,越高的学历无非是在机会选择的时候有更多的机遇。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比别人多赚几千块钱仅此而已。但在生命漫长的岁月里面,这些报酬仅仅是蝇头小利而已。因为我在关于副业刚需的文章中已经谈论过,打工人的职责定位就是被压榨,没有自由和出头之日。相反读太多书反而会减少财富积累的年限或者失去一些机会。除了打工还有创业可以获得财富,从创业的角度来看学历高低影响也不是很大,只要选对赛道。如果在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比如互联网技术,芯片设计等等确实有一定的学历门槛,但是对于普通的贸易和消费大专以上完全可以胜任。
再从权利层面来看,权利层面无非是进入政府机关单位等等。这个角度学历尤其是学校起着一定的作用。因为只有名校才有定向选调这个东西,意味这学校好就有了赢在起跑线上的机会。但后期仕途的发展也非常考验处理关系的能力以及身后的政治资源问题。
如果从西方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在读书与否不会影响吃饭喝水上厕所等基础的胜利需求,安全感也不一定通过读书来获得。爱情,亲情友情更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自尊,信任和成就也不一定通过读书来实现,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即可引得别人的尊重。而自我价值的实现,大概只有专业的科研人员才需要通过读书来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从这5种基本需求来看,读书只是一种选择而已,不是创造有用的必要条件。
那既然读书看似如此无用那为什么大家对此推崇备至呢?
我想这个和我们的固有思维有关系。比如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通过读书考试来选拨的机制。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改革开放时的高考,确实帮助不少人实现了人生阶级的跨越,但时代是动态发展的,当我们以更加现代化的眼光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完全没有必要执着于读书考试改变命运的想法。
那既然读书考试无法改变命运了,那我们为什么还在强调读书?其实读书背后隐藏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学习。教育是每个民族和过国家都非常重视的东西,只有通过教育文化才可以得以传承,通过教育提升国民的素质社会才可以得以更好的发展。而另外一个是学习,学习本身是比读书考试更重要的事情。读书考试属于一个阶段,但是保持好奇和学习力是终身的事业。
为什么我说打工人没有出头之日,因为打工久了很容易陷入一种低水平重复的状态,不在学习和进步,时间久了就再也没有勇气踏出自己的舒适圈。当我们离开学校,我们会发现这大千世界我们要学习和了解的东西无处不在,学校培养的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分数和习题。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时刻学习了解世界跟上节奏的人,而仅仅想靠着所谓的学历和光环改变阶层或者一劳永逸是非常不现实的想法。我们可以停止在学校里学习,但是不能停止在生活中学习。
所以“读书”的书的无用或者有用全需根据自己内心所需求和向往的东西而定义,不知道你是否有了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