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骗是因为自己蠢

晨读《三国志·吴志》中太史慈的事迹,略有感触。

太史慈,复姓太史,名慈。当时,正是东汉末年、天下混乱、群雄割据的时期。

是时,太史慈在一个郡中做小官。他所在地区的两个行政长官——州牧和郡守,正在闹矛盾,都抢着给朝廷打报告,表自己的理,举对方的错。

谁先把报告递上去,谁就抢得了先机,拥有了先入为主的优势。

当时,州牧的信使已经在路上;而太史慈被郡守选派,去朝廷送奏章。

太史慈日夜兼程,到达了汉朝都城、洛阳的宫门口。在那里正好碰到了先到一步、正准备给上面递送奏章的州牧信使。

太史慈急中生智,喘匀呼吸,走上前去问州牧信使:您是要呈报奏章吗?

对方答是。太史慈说:您奏章的题目、格式不会有什么问题吧?要不我帮您看一下。

州牧信使不知道太史慈的身份,以为他是一个好心的陌生人,便从车中拿出奏章给太史慈看。

谁知,太史慈早有准备,他拿上对方的奏章后,迅速抽出一把刀,几刀就把奏章砍坏了。

对方惊慌失措,想阻挡已来不及,只有愤怒而沮丧。

太史慈对对方说:我也不想这样,但大家各为其主,也没有办法;我情急之下,做了这样的举动,也很后悔;这样吧,我们干脆一块逃走算了,否则回去都有可能受罚。

对方认为太史慈的话很中肯,当天,两人就一起离开了洛阳。但随后,太史慈又悄悄返回洛阳,把郡守的奏章递给了朝廷。

州牧知道此事后,又赶紧派人,另送一道奏章上去。但已经晚了,朝里果然先入为主,判了州牧理亏。

太史慈因此事出名,但也为州牧所憎恨。后来害怕州牧报复,便逃到了外地,后辗转归属了东吴,做了东吴的官员。

分析一下州牧信使为什么会受骗,颇给人启示。

一 对陌生人没有防备心和警惕性。当太史慈假装好心,向他索要观看奏章时,此人若有一点防备心与警惕性,便不会发生奏章被毁的结果。

对方毕竟是一个陌生人啊!而且,他送的是那么重要的一道奏章!他为什么对奏章这么掉以轻心呢!

二 职责不清或越权。身为一个信使,他的职责是送信,而不能对信做任何改动。在皇宫门口,他怎么还想到,要给信做一些所谓更加完善或完美的改动呢?这人真是脑子不清。

三 对自己的主人信心不足。对自己主人所给的、自己所持的这道奏章拿不足、不笃定,所以才会被对方所鼓惑。

四 此人或许还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想递送到朝廷的奏章尽善尽美,所以才会显出软弱之处,给他人可乘之机。

五 自信心不足,想讨好自己的主人。心想自作主张,把事情办得完美一点,主人一定会非常满意。结果没想到反而适得其反,坏了主人的事,也使自己陷入被动,不得不逃离。

听起来,这个人有点让人可怜可恨,这是他应该反思的。

倒是他的主人、让他送奏章的州牧,不知人、不善任,以致贻误了自己的前程。要说糊涂,这州牧比这信使还要糊涂。真是糊涂官用糊涂人。

至于太史慈,用欺骗手段毁了对方的奏章,是不是不够厚道呢?

一来形势不明,哪家正义、哪家邪恶;哪家会输、哪家会赢,大家都不知道,只能凭自己的判断,各自投靠豪强,各为其主。

二来兵不厌诈,各持其谋,历来是兵家之道。故不好以对错评论之。

这里只是就事论事,摘出来一小小情节做一点思考分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