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曾主持了一场辩论,辩论的主题是,汤武革命,也就是商汤、周武都推翻了前朝君主,他们是不是犯上作乱。
正方说,他们杀了自己的君主,当然是犯上作乱。
而反方说,他们杀的是无道昏君,是天命所归。
正方又说,就算是昏君,做臣子的也应该是规劝,而不是把君主杀掉了事。
反方马上疑问,照你这么说,咱们的汉高祖起兵灭秦,他也做错了呗?
主持人汉景帝听到这里,一身冷汗,赶紧打圆场说,咱们以后讨论问题的时候不再讨论汤武革命,不讨论这个问题不算你们没学问。
以上内容引自于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五十讲》。
从这场辩论中,你看到的是什么?我看到的是,当观点与立场相悖时,立场可以凌驾于观点之上,观点的阐述要以不损害立场为前提。这种情况并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有所消缓,在某些时期反而有增强的迹象,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古今相通的说法。
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提倡的,可我看到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即便是在网络世界中,也有很多人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轻易发声,因为你不知道发声过后迎接你的,将会是认同与赞赏,还是谩骂与攻击。
如果说每次发声之前,都要加一句,类似“我也是爱国的”,“我也不是反对”这样开脱语,朝“唯一正确”的观点靠拢,避免浪潮般的攻击向自己倾覆的话,我认为这样的话语环境是不够友善的。
越是狭隘的人,越容易站在立场上谈观点,所有的观点都提前被立场所固化,他们眼中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和我立场不同的,通通要打倒;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锤子,四处砸钉子;他们是自信的,相信自己所拥护的是永远正确的,这不是真的自信,而是一种盲目的、偏激的伪自信。
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不敢说的十年时期,但我通过文学影视作品,也管窥一二,那些把人分派别,划成分,区别待之,所有的文学艺术也统一标准,呈现出样板戏之类的文艺形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环境已不在,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发展停滞,甚至是倒退。
这种情况在古代也并不少见,明朝的锦衣卫制度,清朝的文字狱,都是把言论把控得死死的,听不得一点批评反对的声音,这分明是不自信的行为,自信的话,就算是有反对的声音,也相信凭借自身的包容与感召力,能够轻易将其粉碎,又何必心疑地从文字中捕风逐影呢?
吴思在《血酬定律》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说法,叫“元规则”,就是决定规则的规则,简单来说就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我觉得在言论场上,这条规则也同样适用。立场最强者决定着观点正确与否和去留,而谁是立场最强者呢,就是人数多与嗓门大的一方。
我还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类人当初越是追捧的某些观点,到后面越是踩得厉害,并且乐于“挖坟”“找黑料”,只要有人开头,就会有更多的人卷裹进来,我不知道他们出于何种心态,只是看到后有些惶恐,因为不知道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但是,一个人的观点是会变化的啊,你以当下的标准与立场,去对一个人过往的某些言论与观点进行评判,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更别说由此而去给人家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无论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只要不具备危害他人的属性,首先都应该表示尊重,因为每个人有应该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认不认同,接不接受,决定权在你。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很难抛开立场,单纯地去谈论观点,这里面有意识形态、人际关系、身份地位、利益博弈等多方面原因,我们也更倾向于支持对自己立场有利的观点,因为在大部分场景下人感性的一面,总会大过理性的一面。
我不反对一个人有立场,也不反对站在立场上来谈观点,只是想说明,别把观点与立场混淆在一起,立场不应是你手中的武器,四处伐戈,而应该是一块筛子,留下可以认同的,淘去难以认同的。
无敌并不一定代表强大,但一定代表着寂寞与乏味,同样的,当整个世界只有一种观点、一种标准、一种立场,那这个世界应该是了无生机的,而这种模样的世界,我想应该没有几个人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