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满足于一知半解,向来是世人的通病。正如人们所熟知的“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正是以教导人虚怀若谷勇于进取为主旨要义。殊不知,其原作者庄子还有下半句话:以有涯追无涯,殆矣!延及庄周整体的世界观,从自然哲学角度看,仅仅把前半句话视为鼓舞人心的力量显然失之偏颇,且有违作者一贯的主张与本意。
卅年参悟知多少,何止佛家四大空。入世愈深,越发感觉到,世人最大的监狱并非其它,而是来自于人心。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事实是,倘若没有相当的气魄和胸怀,仅由欲望牵扯而起的喜乐悲欢,就足以把人裹挟进愁苦至极的无底深渊。正是在此意义上,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才成为使人当头棒喝的警示名言,使许多迷途者重新回到巢中,从而不虚此生。
史照记载,当20多岁的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右耳失聪,体质羸弱,还兼有严重的失眠与神经衰弱症。在此巨大精神压力之下,其一度准备自杀辞世。后来,偶然间读到了这首名为《泛海》的诗,自此他竟突然彻悟。在理顺杂乱的心境后,开始模仿作者王阳明静坐练气,直到其86岁离世那一年,中间从未间断。
把读书作为泛泛的爱好,当然是一件有益的事。但如果无法把书中的营养转化为成长的血脉,不能丝滑般地适应社会生存,且无助于自身境界与修养任何提高,其实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虚度年华。研究表明,总是沉浸于五色追逐之中的人,其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几率会远高于常人。
作为世界知名的脑科学专家,荷兰人斯瓦伯一直呼吁世人要加强对脑力的锻炼。他历来主张,大脑天生就是一个用来学习和适应的器官。如果没有后天持续的磨砺与刺激,它就不会得到有效的濡养,进而造成各种脑部疾病的产生。而其多年的实证结论是,最好的锻炼方法就是读书和与之相关的深度思考。让人沮丧的是,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我们最为缺乏的,恰恰是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