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需要修出来的~每天进步1%~幸福实修11班~05 静静 杭州#
201709026(29/30)
【幸福三朵玫瑰】
昨日三朵玫瑰
处理和觉察情绪好好说话(完成)
看书一小时(完成)
晚上10点前睡(没完成)
今日三朵玫瑰
处理和觉察情绪好好说话
父母接受法
晚上10点前睡
【幸福实修目标】
目标1:每天晚上10点前让女儿睡觉
目标2:每天处理好和觉察好自己的情绪
目标3:每天看书一小时
【幸福金句】#幸福实修#:D29静静
#幸福实修#声调、身体、语言决定沟通效果,而不是文字。
【觉察日记 】
今天的觉察分为三部分。
一、今天觉察一下自己。
几天的亲子课下来,我参与游戏或者分享时,经常被老师问你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我基本都要努力想一想,才能讲出我的感受。联想到11班觉察时,其实每天伙伴们的觉察我都有看,有些觉察同时也触动了我。但是总觉得自己表达不出什么意见,评论里面写不出话,最终只能以点赞表示自己已阅和赞同。
最后,我发现了一个真相:我的感情没有流动。
回到生活中,为什么我有时候说话直爽,想到什么说什么?为什么我急躁只关注结果?为什么我不善于倾听容易打断别人?为什么我在一群伙伴中容易有抽离?原因都是因为我的感情不流动,我没有关注感受。
这是上完课的晚上悟出来和想透的。“看见就是疗愈。”这句话是真的。昨天一天开始试着流动,我在11班看同学们的简书,忽然发现自己可以给伙伴们留言写话了,甚至还能写个三四句,还能提点建议。因为我感受到文字里的感情了,所以我也有感情了。我在群里和12班的伙伴们互动,我在群里写的话,比我在上课期间面对面聊的天还多。我在谈工作的时候平和了互动了,会原谅和接受一些人和事了。
是的,我要让感情流动起来,要关注自己的感受。
二、昨天和女儿的沟通,也要记录一下。
老师在群里通知,由于部分孩子写字不够好,被老师要求每天加练10或者20分钟。她晚上迟迟不愿意开始作业,后来才吞吞吐吐提起这件事情,她是需要加练10分钟的孩子之一。我安慰她,你被要求练字10分钟,很不愿意,是吗?她说是的。我说,想想那些练字20分钟的小朋友,心里会不会好受些?我看到她脸上露出了一点笑容。于是,她边吐槽边开始着手练字。
练的时候,她不愿意看字的相对位置,看每一划的样子,只是一味的把字写完,这些练字的方法她都不关注。我在边上指导她,她就不耐烦了。我心里好急呀,不掌握方法,字怎么可能写得好呢?而且不听我的建议。一股火气在肚中升腾,虽然忍着没有提高声调,但是我已经很难受了。脑子里不停告诫自己,忍着忍着,就算写得差又怎么样,毕竟是第一次开始练。
哎,有了冲突就很难运用这些学来的学问了。让我再想想惠亭老师的现场的回答: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是要增强她的力量,是和她一起经历。可以想想怎么样通过一起去玩,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她接受,而不是驯服她。
我昨天至少说话的声音一直是温柔的,生气的时候我至少忍住了。
三、晚上看了李雪的书,之前听完语音,今天又开始看一遍书。
《当我遇见一个人》PXII-XIII:
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物质性的“它”,这一点决定了孩子内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
关系分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我们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它”。
打篮球的体验、满足和快乐的心情,这些都彰显一个生命的存在感。而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则是我们头脑里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但如果我们只看到“它”——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这些附带的好处,就会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到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并不能与我们产生共振,那么我们和孩子就根本不存在于同一个空间。我们睁着眼,却是全盲。
读后感:
联系到女儿学习古筝,打羽毛球,我们说起这些的时候,脑子里就是古筝培养气质、长大可以有个爱好陪伴,羽毛球可以强身健体、以球会友。这些话,都是满满的功能价值,满满的“它”,我们有考虑过女儿这个生命的存在感和她的体验吗?难怪老师一直强调不要操控,想想自己的起心动念,想想我们生命剩下10分钟时写给孩子的话,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孩子这个生命的内在感受和如何让她的内在感受对这件事物感觉好起来。
看来下次沟通这些,用这样做有好处和理由来说服她,是不合适的,甚至一说出口就是操控。我应该想一个,如何让女儿内心真正喜欢上它的方式来和她沟通,要让她先有感觉、有喜爱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又一次深刻理解了,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关系融洽,是为了爱,看到爱。时刻问自己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