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是一本讲述经济学基础的书,可以算作是经济学的入门教材。这本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配合着例子解释了很多经济学的术语,并且着重讲述了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基础中的基础,虽然里面很多概念先前在别的地方都了解过了,仍然值得一读,因为整本书的逻辑和系统性非常的好,可以把之前对经济学碎片化的了解连接起来。
1. 经济学思维方式
1.1认识秩序
了解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是什么样的,才会对出现的问题有更多把握。所以首先,要认识到社会的秩序。社会协作十分重要。高峰期的交通就是协作努力的结果。巨大的市场经济也像高峰时期的交通一样每个人追寻着自己的最大效率,整体呈现出某种协作状态。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思维方法: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和互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期望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关注点有三:
- 个体行为:优化和权衡,或说取舍。核心问题:稀缺资源让优化成为必要。
- 群体内的交互:协调过程。无意的结果。核心问题:个体计划的多样性和不兼容。
- 前两种活动的结果。每个人都仰赖于专业化和交换。交互中产生的净收益会不断变化,人们对此都很敏感,随时准备离开收益少的地方进入收益多的地方,指导整个环境大致平衡。
1.2 游戏规则
经济体制就是游戏规则。规则会影响激励,激励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规则需要稳定性,文化冲突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都是因为新的规则没有清晰地建立。
私有产权:市场交换经济的基础,即以法律所有权的形式吧权利指派给特定个体(先进所有权,车,食品)。
公民可以拥有消费品的私有产权,但对于生产资料(土地、工厂、资源)只有社会产权。社会产权不能自由交换。
经济学的一切选择都是由个体进行的。
2.效率、交换、比较优势
2.1贸易创造财富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产权的交换。交换是生产性的。并不只有农业和制造业才能创造价值,交换行为本身也有助于更好满足人们需要。交换是增加财富的高效率方式。
财富:财富不仅仅指物质财富,而是一切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东西 。经济增长在于生产更多财富。
稀缺品:某人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免费有时也牺牲了时间的代价,空气和阳光有时也是稀缺品)
自愿交换从来都不是等值交换,双方都期待用价值较小的换取价值较大的,因为双方对价值的判断不一样,而且因为专业性不同,双方生产某物的成本也不一样。因此交换扩大了财富。
机会成本:获得某物必须付出代价的价值(因为资源有限,做了某事,就损失做另一件的机会;获取某种商品,就失去了获取另一商品的机会)。简单来说,就是只有一块土地,需要计算种哪个农作物赚的更多。如果玉米的单价比小麦低,那多种1亩玉米就会亏损本来种小麦可以赚的钱。
经济效率:从决策者角度比较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判断一项交易值不值?这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
问题不在于哪一个效率更高,而是谁有权做出某个特定决策。比如哪种上班方式更好。关于效率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价值观和产权的争论。当有人批评某些价格不合理时,实际上是在对现存产权制度安排和游戏规则的批评。
2.2 学会权衡:比较生产的机会成本
生产性可能边界:某人在一定资源能力条件下能生产产品的最大组合。
比较优势:和他人相比,有能力以较低成本生产某物。
比较优势法则:专业化可以降低机会成本,追求比较优势,最终通过贸易增加财富。比较优势是在市场中被发现的。人们通过在所有事情中选择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发挥他们的比较优势。
交易成本:安排交易的成本(地理阻隔,信息不通等,无法找到交易对象)。有时候一些看似简单的环境问题,也会因为交易成本过大而无法解决。
货币的使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货币是交换的一般媒介。以物易物的体制会导致人浪费大量时间寻找贸易伙伴。同时,货币具备着可以分开使用的微调功能。比如如果想用一把吉他换一张门票和一杯啤酒,就得经过好几次交易程序。使用货币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
中间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因为他们在信息生产方面有比较优势。
在自由市场进程中,供求创造了价格,而价格作为一种信息,可以让人评估不同商品和服务的稀缺度,协调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计划。
贫穷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专业化和交换使一部分国家富了起来。分工的发展缓慢而渐进,并不是被设计的结果。但仅有分工无法实现普遍富裕。政府的存在其实是维护游戏规则不被破坏,保障私有产权。
3. 需求
3.1 边际价值
大多数物品都稀缺,但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替代品,只是发现替代品需要时间。当水价上升,人们会寻找其它方式来代替生活中用水的行为。
价值依赖于情景。比如在沙漠里,水比金子更有价值。所以我们在探讨某件事物的价值时,谈论的是它的边际价值,也就是在某个情景中的价值。
边际收益:每售出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等于总收益的变化量除以销售量的变化量。。边际指的就是某个特定的场景。
边际成本:每售出一单位产品需要付出的成本。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是考虑边际价值,而非做出非此即彼的哲学判断。
3.2 需求曲线
因为物品总是稀缺的,所以人们需要权衡利弊,分配自己的需求,多拿一点甲就得少一点乙。
需求:付出代价和人们想买的数量间的关系。
需求法则:其他条件不变时,物品价格上涨,则需求量下降;反之则上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依赖于其他事物,会导致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如下:
- 消费者数量变化
- 消费者口味和偏好变化
- 收入增加,对正常品需求呈正相关,对低档品需求减少。
- 替代品价格变化
- 搭配品价格变化:热狗价格降低,也会导致夹热狗的面包更好卖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价格变化时需求量的变化。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取决于替代品的供应。
稀缺品必须被分配,分配方式可以有:
- 按需分配:随意不确定,有被滥用的危险
- 先来先得:支付意愿的补充
- 抽签
- 人人平等
- 强权获取
但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私有产权的自愿交换和货币价格标准进行分配。价格是一种信号。一项行为的机会成本上升时,选择者会倾向于少发生这种行为;反之亦然。
4.供给:成本和选择
在经济学意义上,事物没有成本,行为才有成本。
沉没成本:无法再回收的过去的成本。在计算成本时,不应再考虑沉没成本,因为已经消耗掉的过去的成本无法影响现在的决策,应该立足当下往前看,看机会成本。
供给曲线:不同产出水平下的边际机会成本曲线。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一样也会受到因素影响改变:
- 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导致边际成本变化
- 技术和资源的变化
- 备选品相对价格变化
- 生产者对产品价格变化的预期
- 供应商总数变化
平均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总成本是边际成本的加总)
决策本质上是以边际成本来指引的,平均成本是用于事后检验事实是否与预测和期望相符。
在考虑成本时,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应该思考:对谁而言的成本?做什么事的成本?比如在志愿兵役制度中,降低志愿兵的年薪对于政府来说成本削减了,但对于志愿兵本身呢?他们放弃了工作的机会加入军队,对于他们来说,机会成本是增加的。
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成本永远是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有限的资源会让竞争变得激烈,商品卖给某个消费者的机会成本增加,因而售价会上涨。用成本论证定价的正当性时不应把成本和单纯的物质成本等同。
5.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协调的过程
专业化分工是富裕社会的标志。这是由于比较优势形成的。对每个人来说,知识和信息都是稀缺品。在市场中,协调各种生产和消费的关键信号是价格。市场价格传递了有用的信息。
5.1 市场是计划协调的过程
市场是买卖双方计划协调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持续的谈判。
供给和需求曲线:
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市场实现完全协调,这时的价格叫做均衡价格,这个过程完全是不同个体各自选择的结果,而非专家和政府计划的。当商品过剩时,卖方通过降价提升商品的需求量;当商品短缺时,买方也会抬高出价,进而促进供给量上涨。
市场经济中存在竞争,但是通常是卖方和其它卖方竞争,买方和别的买方竞争,而非买卖双方竞争。
5.2 理解自由市场价格
稀缺性不等于稀少性。稀缺性是需求和供给关系导致的。稀少则是指只有很少的数量可供使用。
只要有稀缺性,就会有竞争;只要存在稀缺性,就一定需要按某种规则进行配置。这个规则化造成差异,比如如果按支付意愿来配给,社会成员就会努力赚钱。如果按体力强弱来配给,那大家就会锻炼身体。成绩也是一样。
5.3 中央计划
在计划经济中,货币是没有用的,因而无法了解稀缺性等信息。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游戏规则来鼓励人们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从可用的资源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6. 无意的后果:供求规律的更多解读
6.1 自然灾害时的供求关系
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价格猛涨:灾害来临时,需求上升,供给减少,因而价格上涨,更多物资被从其他地方运到受灾区。这恰恰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6.2 价格管制
假设限制了汽油的价格,消费者的需求是上升了,对供应商来说他们利润变少,于是供给量会下降。由于汽油是稀缺品,必须以某种标准分配,如果我们用法律限制价格货币这一分配手段,就一定需要其他的分配规则来决定把油卖给谁。最终的结果是消费者为了买油花费了更多的非货币成本,消费者的真实成本并没有下降。
当价格受到管制,无法反应相对稀缺性变化时,供求双方就会受到误导。
6.3 房租管制
同理,房租管制只会导致房子更为短缺。房东将用非价格标准来选房客。
6.4 犯罪的激励
20世纪20年代的禁酒令导致烈酒产量暴涨,更多人死于酒精中毒。禁酒令主要影响的是酒的供给价格弹性,因此酒的供给和价格变化变得不那么敏感,因为这时信息是闭塞的。酒的需求曲线却保持了相对稳定,因而有了价格暴涨的机会。
同时,相比淡酒和烈酒,当然生产烈酒的利润更大。因而死于酒精中毒的人也更多了。
目前的禁毒法律没有摧毁毒品的供给,也没有消灭需求。它和禁酒令一样,其无意的结果往往催生了更猛烈,利润更高的东西。
6.5 价格下限和生产过剩
价格上限迎合了消费者,下限则是为了迎合供应商。价格上限和下限的设置都是要把财富从一部分人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农产品的价格下限会导致需求量降低,引起产品过剩。
6.6 奴隶贸易
20世纪80年代的苏丹存在奴隶贸易,当时西方的人道组织集结起来募集资金为奴隶赎身。结果这一行为增加了对努力的需求并抬高了价格,价格的上升导致更多无辜的人被抓到市场上贩卖。
6.7 成本决定价格吗
生产成本并不决定价格。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因而当你投入的生产成本高出市场能接受的价格时,你就只能亏本。
7. 利润和亏损
7.1 工资,租金和利息
市场经济中,工资、租金和利息是挣得收入的三种形式。
合同的使用减少了工人,房东和放款人的不确定性。工资率、租金率和信息率代表的是价格:劳动力价格,出租财产的价格和信贷价格。
7.2 利润:可正可负的收入
利润是取得收入的第四重形式。与前三种有很大不同。利润是剩余,是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成本不仅是支出,更多包含了机会成本。为了获得当下购买力付出的代价不是利润,而是成本,也就是使用你自身拥有的物品也应算在成本里。因而为了将房屋用于生产而放弃的房租收入是成本,动用存款购买生产工具就是放弃了这一部分资本可能产生的利息,也是成本。
资本:投入进一步生产的制成品,比如机器。
在进行经济利润的考虑时,除了账面上的会计成本,也要考虑你付出的隐性成本。
7.3 不确定性:利润的必要条件
理论上,利润高的行业,必然吸引新企业加入,竞争使得利润减小,直到总收益和总成本几乎持平。但实际上,因为信息是稀缺的,所以利润会确实存在,并不会被竞争降到零,因为存在不确定性。
企业家,就是确信以某种方式重新组织资源会带来利润。当契约兑现后,企业家有权索取剩余物,他是结果的承担着。拥有剩余索取权的意愿带来了决策权。反之,如果一个组织中没有人拥有剩余索取权,比如非盈利机构,这个组织就无法像其它拥有明确老板的组织那样有效运作。
7.4 企业家才能与市场过程
企业家行为是市场过程的内在动力,其有三种模式:套利,创新和模仿。
-套利:低买高卖,这会让产品重新分配,从低价值用途转到高价值用途上。
-创新:寻求更好的方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用更有效的方式生产和提供稀缺品
-模仿:通过创新和模仿,产业进行更替
7.5 自由进出
稳健而有效的市场过程,关键在于自由进出。自由进出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
企业家才是社会变迁的动力,他们察觉到现实与可能之间的差距,并发现借由填补差距可能带来利润。资源所有者把控制权交给企业家,换取回报。
封闭的市场以法律禁止潜在企业家进入,遏制了竞争。调节市场的决策交给个别立法者和他们有限的信息和预测。一个敌视利润的社会同时也破坏了责任。
投机者的存在,降低了价格波动的风险,但前提是投机者的预测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