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只要我跟别人谈论豆豆表现好,就会有人说,我家是幸存者偏差,说我摊上了一个天生好管的孩子。
其实,我跟豆爸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我们基因平平,哪有那么多幸存者偏差,豆豆有大多数孩子的共性,只是,作为父母,我们看待孩子的角度不同罢了。
孩子不听话、闹情绪、行为让人哭笑不得,这些豆豆都有,因为这本来就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只是有些家长的反应,负强化导致孩子出现行为偏差,而我经过了不懈的努力刻意练习,已经可以很好的接纳孩子的情绪了。
注意,我并非天生就能接纳孩子的情绪,也是通过刻意练习做到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十几年的过程,他不可能因为父母一句教导,就立马变成理想中的孩子,多数父母给孩子的标准,是成人角度的乖巧、懂事,但让孩子成为孩子,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孩子成为孩子,大概率会触发大人的情绪,很多人见不得孩子哭、见不得孩子乱跑乱爬,见不得孩子发脾气,只要孩子出现这些表现,大人表现得比孩子还要愤怒,恨不得立马制止。
接着发现孩子不但不像自己预期的那样,反而变得更加容易情绪崩溃、淘气叛逆,大人就反思,是不是自己“不会管”、“不够严格”或者“方法不对”,但其实,是没学会接纳情绪。
注意,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一个关于亲子关系、心理成长、甚至父母自我疗愈的深刻话题。
作为一个小孩,他们有时候不会换位思考、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太懂边界,而他们又像有洪荒之力一样,会各种探索。
探索就避免不了遇上冲突,自己做不好某一件事,或者触犯了别人的边界,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情绪,情绪无处释放,就通过哭、闹、顶嘴、打人等非语言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面对这样的小孩,如果父母的情绪按钮被触发,跟着暴跳如雷,贬低孩子、打骂孩子,盯着孩子的行为强行制止纠正,那就像你发烧了医生只给你开退烧药,却不去查病因对症下药,那孩子能好吗?
我们想想,为什么父母的情绪按钮会被触发?因为我们小时候,哭了让憋回去,打人就被骂,好奇想摸这个那个就被制止,我们把这种方式与父母的爱混淆在了一起。
我们跟孩子的互动模式,复制了小时候父母与我们的互动模式,我们如同呼吸一样很自然的就会这样对待孩子,还觉得是为了孩子好,而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却违背了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所以很多家长养娃既辛苦又痛苦,找不到出路。
当我们明白了孩子的成长,明白了自己情绪的来源,也就找到了突破的点,去练习做到接纳情绪。
接纳情绪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接纳自己的情绪,二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自己的情绪被触发的第一时间,先冷静三到五秒,告诉自己,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自己太累了需要休息,或者是自己内心那个小孩面对冲突的脑回路被激活了,我们需要冷静一下。
然后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心情有点不好,对不起,我们一起冷静一下好吗?”
长期刻意练习,做到自己稳定的情况下,可以看看孩子当下的情绪是要表达什么,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你是不是因为玩具坏了很伤心,妈妈看到了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好吗”、“我们没有睡醒真的好烦、生气、想哭,对不对,妈妈陪着你,抱抱你,你哭一会吧”。
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会很快从情绪里出来,而这个,也是孩子练习自我调节情绪很重要的过程。豆豆就是经过了无数次的被接纳情绪,才变成了别人看起来的“乖孩子”,但只有我知道,他是感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得到了健康的自我发展。
而我并没有按照成年人的想法,去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仅仅是接纳情绪、提供了安全的心理环境,他就成长的很好。
说到这里,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能理解这句话:学会接纳孩子的的情绪,其实是疗愈自己的过程。
还有很多人,把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成溺爱、放任、纵容。但其实接纳孩子的情绪,与给孩子立边界,并不冲突。
比如我们规定豆豆晚上八点后不吃东西,起初,孩子不同意,会哭会闹会各种发泄,我就表达看到:吃不到想吃的就是会想哭呀,我们可以哭一会,妈妈会陪着你,熄灯了感觉害怕妈妈会保护你。
就这样坚定而温柔的维护边界,接纳情绪,刻意练习,坚持了两个月,孩子情绪调整的越来越快,现在能做到很愿意维护这个规则了。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不是一下子就做到起初的期待的,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情绪发展,比“听话”更重要。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学会了识别、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也会形成他们未来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抗压能力的基石。
发现了吗,这些能力,不是靠管出来的,而是靠父母一次次的共情、回应和陪伴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你不是管不好孩子,你只是还没学会,孩子哭闹时不急着堵住嘴巴;孩子生气时,不急着讲道理;孩子崩溃时,愿意蹲下来,陪他玩一会。
育儿,是重新养育一次自己,希望我们都能在一次次的情绪碰撞中,学会更温柔、更坚定地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