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感觉,就好像在听一位古稀老人讲诉他的生平事迹。我聚精会神地坐在他旁边吐心声,懵懂的听懂一点。也许是默契吧。
“其实我心里想得有点类似肖陶扩....“
“对了,还要跟你讲个人,他叫婓德洛,我要讲的是他走过一样的路”
“古典与浪漫是对立统一的”
“大学应该是心灵地方,学生应该拥有自己的目标。他们以为掌握了教室就掌握了大学。”
“还记得那次回家迷失了方向,全身笼罩在恐惧当中”
“我总是会发个噩梦。有扇门,门外面的那个人已经死了”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无防备地展示自己。
其实《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作者本人对自己精神分裂起源的追溯,并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的探索记录。在某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俩从大西洋西部一路骑摩托车到太平洋东部,横穿整个美国。整个旅行中,经历了复杂情感变化,穿插着心灵的肖陶扩,试图从婓德洛视角寻求解脱,最后从精神阴影走出来。句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的哲学态度。其中一句话说出了他所追求过程的心酸。“他一直都在追寻着一样东西,那才是最重要的,他有追求而且使用这把刀子,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工具,但是他太过深入,最后竟把自己给牺牲了”。所以我即使看不懂,也要聆听一遍。文中的见解涵盖了从科学,到理性,从古典,到浪漫,从学业,到科研方方面面。与其说是一场旅行,更像一场哲学殿堂的知识争斗。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在他的言论中,每个人都能读出不一样的东西。从我做产品的角度,”如何画一张完美的画“所传达的”匠心”让我受益匪浅。我想技术出身的读者会感受最深。他们或许会有”在工业时代里如何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的感慨。甚至是被看做一本“圣经”也不为过。在婓德洛中,我看到一位真实的科学人员的身影,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真理。正如我在TED中看的一位性情中人科学家一样,传送门:无所不及(http://v.163.com/movie/2008/5/E/G/M7RKRI7N1_M7RMUGUEG.html)。以上,给中国的科研留下一个思考,是否是缺少了点求真的执着与开放的心态?
现在的我没法对整本书所传达的禅与哲学做一个准确的理解,这是最让我苦恼的。明明这么相近,却无法理解对方在说什么。就像他11岁的儿子一样。
“良质!卓越的追求!”他两眼发光,好像找到遗失已久的宝物一样。“也许我说的都对”突然有所醒悟的感觉。
沉默了好久。
“啊,我还要跟别人普教”说完这句话,他就要走了,我明白他有更远的追求。
以上都是这是我还书的时候模模糊糊所再现的场景。
最后,再见了,婓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