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怎么想

共读《书择十本》,其中有一本徐飞老师推荐的《爱的艺术》,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弗洛姆说的,他说:“我希望被爱的人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目的成长、发展,而不是迎合我。”看完后我为自己对班上瑜——这个孩子的做法,进行了反思。

瑜,今年上小学四年级,他的妈妈和其他家长不一样,她希望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而对成绩是无所谓的。 我作为他的老师,是希望他既成才又成人。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当然没有错,但如果考试成绩一直是个位数,总感觉哪里不对,所以我有点不太赞成他妈妈的观点。

借用弗罗姆的一句话,瑜就应该是那个被他妈妈和老师爱的那个人。 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被爱的人。 被爱的人要有自己的成长、发展,而不要迎合爱他的人。

这句话好像也对,但放在瑜的身上,我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或者说没有看到这句话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瑜对妈妈和老师提出的想法,他是怎么想的。

妈妈可能对他的成绩承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到最后退而求其次,希望他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从而放弃对他学业的要求。 老师觉得他还小,家长过早放弃成绩的观点是不太认可的。

还有一点可能存点私心,毕竟他是班级的一员,如果这么早就放弃学习,每次只考个位数,对班级整体成绩也是有影响的,当然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考核也是有影响的。

于是在他考试语文90分钟的时间里,我看着他一次又一次的玩耍,只是象征性的做了选择题和判断题(其他题一个字也不写),我就着急。当我反复在教室巡视,每次走到他旁边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提醒他一下,让他也做一做其他的题。

可是他回答我的永远都是:“我不会写。” “不会写,你不会抄吗?把书上要默写的诗句抄在试卷上不就行了吗?总比你在这儿玩着强。”我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就会这样说一句。

可他还是置若罔闻,不写(不是一个都不会,有些是会的,就是不想写)也不抄。 硬的不行,我用来软的,好言好语的对他说:“这么长时间你一直坐在这儿玩,还不如你写一点,这样也能多得几分。”“我不会写。”他还是那句话。我把书那给他:“那你总会抄吧,把书上有的抄上去,不就有分了吗?”

好说歹说,他总算听进去了,把书上有的几个题抄(我是为了让他打发时间,这次抄写至少能记住,大型考试能多得点分,不是让他作弊——何况大型考试他也做不了弊)在了试卷上,为此他的语文成绩确实比以前多得了几分——试卷上的分数由个位数变成了两位数。万万没想到,他回去之后,竟然得到了他妈妈的批评:“说他抄的做法不对,做人要诚实,不会也不能抄。”

孩子迎合了我,却得到了妈妈的批评, 孩子迎合他妈妈,会得到老师的“批评”,很明显,按弗洛姆说的话,孩子彻底失去了自我。

我该为自己的做法做出深刻的反思,从来没认真听过孩子的想法。孩子,对于你妈妈和老师的做法,你怎么想,是赞成还是反对?下周我一定要弄清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