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每株植物也有专属的香味。
可能自打,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泥土造人后,人类就一直在追寻。最本质的表现应该就是对美食的追寻了。
从人类的进化史来看,也是一部食物进化史。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这是划时代的。到了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也有燧人氏取火种。
后来,有了:民以食为天。这样的句子。
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下里巴人,都有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借口去找寻美味,所以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浓墨重彩去赞扬与记述。
在诗人词客的世界里,不论是怎样的美食,只要一入诗词,美味又好吃。有的记叙朋友的宴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也有“贪得无厌”的感慨: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还有对某一食物的情有独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此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文章也多不胜数。
但是,我仍然对号称“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东坡先生念念不忘。对于东坡先生,始于对先生的敬仰,陷于先生的性情,但没想到后来更吸引我的却是先生的美食。刚刚开始,咋也没办法,把东坡肉和《赤壁赋》联系在一起,直到有次吃着东坡肉,读了《赤壁赋》。
自从,先生被贬,在岭南,可劲的“撒欢”了,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也曾作《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诗真可谓句句皆美食,竹笋、肥鸭、河豚皆在,又怎能不吃个痛痛快快?一蛮荒之地,生生的被改造成了自家的果园和菜地。可能是没有肉吃,还是怀念在黄州的日子呀。于是乎有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先生可真是一妙人啊。
提起唐朝,我会想起大唐盛世,万邦来朝。既然是万邦来朝,那么一定就有异域美食了。唐,不同与汉。汉朝时,虽有丝绸之路,当更多的是交换。当然也有很多西域美食。唐朝的人们,可真有口服了啊!!!那些个诗人或多或少都有描绘。
杜甫对饮食就有自己的见解,曾写了不少关于美食的诗,其中也提到了竹笋:“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竹笋,新鲜娇嫩,堪称“山珍”,经过烹调,吃了让人忘不了。对此,“后来人“黄庭坚深有感触:“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杜子美有名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漠漠的夜雨里,出去剪来了一把鲜韭菜,配着刚出锅的黄米饭吃,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啊。
有了美食,怎能少了美酒相伴呢?
我青莲居士李太白前来,诸位可要“会须一饮三百杯”啊!“哈哈哈“。
他在一首五言古诗中写道:“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有酒固然是美,只是可惜没什么菜。不过美酒可是很醉人的啊!
《月下独酌》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场孤独的酒,此时不必有菜,月光就是最好的下酒菜,这酒喝得多么浪漫唯美,只有李白受用得起。
时至今日,斗转星移,变得是桑田沧海,不变的是追寻的美味。(未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