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参加了尹建莉老师公众微信号里面推荐的家长戒吼活动,通过入群以后专业辅导员的带领和辅导,目标是在28天内不对孩子吼叫,达到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目的。
我感觉我的情绪控制能力,是时强时弱的。像是一块电池似的,当我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或者得到了一些正能量的输入,我对待孩子的忍耐力和同理心会得到增强;当呆在孩子们持续的大喊大叫、愚蠢错误的情形时,我的忍耐力就会急剧减弱,直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对孩子大吼大叫。
虽然大量的育儿书里面都会说到破裂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身心和亲子关系的不良影响,但是有孩子的人都会知道,想要控制住一直不对孩子发火简直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家长极强的忍耐力,有时候甚至要忍成“忍者神龟”了。
跟孩子学校家长一沟通,似乎吼叫乃至学琴时候的揍人等后妈行为时不时发生。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身为小孩时候的无知与无助,而是从大人的身份和角度去看待对孩子来说很难但对我们来说无比简单的功课,继而认为孩子是基于各种分心、粗心、愚蠢的行为而做错事情。
但是究其原因,还是仍旧是孩子,生理、智商、理解力、控制力等只有8岁的水平,能够理解和学习到的,只有这个年龄水平能够达到的平均水平,又怎么能够要求她们做的更好呢?
本周听了得到万维刚的精英日课《园丁与木匠》,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于养育孩子得出科学的研究成果。
《园丁与木匠》认为:
人类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最好的方法是:自己也变复杂。
学习一项技能需要专注,而变复杂需要在各个方向探索。探索期间,只能靠父母。
所以父母的任务就是提供一个环境让孩子探索。让他们可以无责任地随便折腾,变复杂,以期适应未来多变的环境。
童年时代,小孩应该干的事情就是:探索和学习。
家长不是给孩子定制、制定或者指定发展路线。提供资源保障,让孩子充分探索。是让孩子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具备抗打击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岁以下的孩子学习有三个渠道:自己摸索和试错、模仿、听讲。
孩子的模仿非常高级。他不是什么动作都模仿,只有你这个动作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他才会模仿你。通过模仿,孩子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最好是关系亲近、跟她相似的人。你跟孩子关系越好,他越愿意模仿你。
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重要。
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知识渊博、富有同理心、具有成长性心态的家长,即是养育孩子的修炼,也是我们自己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