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周是我的一个同事。我们公司是做 IT 行业的,平时的工作甚是繁忙。有时,白天的工作做不完,那晚上就得要加班。
最近,公司接到了一个颇为大的项目,公司上下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而上个星期,整个公司全体员工都在加班,加了整整一个星期的班。
上周五,是这次加班日子的最后一晚,加完这晚就可以享受接下来双休的美好时光。
那晚加完班后,小周身心疲惫地告诉我说,在双休的两天里,她哪里都不想去,什么人也不想交往,只想好好的一个人待在家里,尽情地追逐孤独,享受那份难得的跟自己独处的安静。
双休过去了,公司上下所有员工也回来上班了。当小周回来上班时,我们一心以为小周会为我们讲解追逐孤独所带来的乐趣,为我们推介如何过好一个人的美好生活时光。
可是,我们却想错了。小周回来后,跟我们说,她本来以为上周末一个人过,会挺有意思的,能切身体验到孤独带来的惬意,可是后来才发觉一个人的孤独让她无法耐受,让她逐渐失去安全感和方向感。
她还说,经历过孤独之后,还是回归到热闹中来比较好,只有热闹才能让她鲜活起来。
其实有时候,我们在群体的热闹生活里说想去享受孤独,追求孤独,这只不过是应对当前繁忙工作生活的一种情感寄托。
很多情况下,我们自个儿过一段孤独时光,并不是因为我们真正地钟爱孤独,崇尚孤独,而是因为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重新投入到群体中来,回归到热闹中去。
2
我经常都在想,作为典型群居生活的我们,能否有效地应对到真正孤独所有带来的效应?
这个问题曾经困惑了我很长的一段时间,直至看了《荒野生存》这部影片,我心里才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影片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和超验主义者克里斯托弗·麦坎德利斯因厌恶社会而在茫茫的荒野中流浪,享受自我,追逐孤独。
麦坎德利斯带着几本关于求生技巧的书和一颗渴求独立的心,坚定地逃离了文明世界,选择来到阿拉斯加的荒山野岭中独自生活。
他无视了智者和更多有经验者的建议,确信他不需要任何人就可以生存下去,而且可以过得更好。
但是事实上,在这远离群体的个人孤独生活里,他不但不能过得更好,反而过得十分悲惨,最后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它要讲述的不是一个荒野冒险的经历,而是透过一个极端的例子说明人需要社会交往的滋润,需要身边亲朋戚友的支持。
一个自我满足的孤独者只能是空想的,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在肉体上还是情感上,我们都不可能脱离群体生存下来的。
3
一位独自航行55天、横越大西洋的探险家 W卡尔·杰克逊概述了大多数独居者的普遍心情: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自给自足的人,但是此刻我终于明白,没有旁人做伴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我开始有了强烈的、想要跟别人——一个真实的、鲜活的、有气息的人说话的需求。”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独处,对于独处的需求程度也远超我们实际的独处时间。但是,这就意味着我们追逐孤独,尊崇孤独,把孤独作为我们的人生追求吗?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想法,那是因为我们这个喧嚣的社会、这份繁忙的工作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放大了孤独的作用,才使我们那么片面地向往孤独,追求孤独。
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是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的,人也只能融合到社会当中才能生存、发展,并且发挥出个人的社会价值来。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背离群体而独自生活。脱离了社会、背离了群体,我们也不可能正常地生活下去。
人,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孤独的。所以你口中所谓的追逐孤独,也不过是挂在嘴边,随口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