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指数基金的由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一直认为,投资是一个太过宽泛的词语,不够精准和清晰。所有不够清晰准确的词语都容易让人混淆概念难以把握事物本质联系。所以,购买指数基金我认为是一种理财活动。

指数基金的缘起是认识了一个社群的群主。一个热心,坦诚,曾经成功投资无数种数字货币的胖子。他经常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工作,生活,投资经验和思考。受他影响,关注了几个指数基金投资的公众号。这都是他跟投资了好几年被验证为比较稳妥的公众号,按照他的说法,都是些能讲人话,三观一致的主理人。

通过几个周的阅读,逐渐了解了主理人的思考逻辑,买入依据,买入时机,买入数量的测算,如何卖出,以及卖出依据。按照自己的认知能力,是赞同这些方法论的,于是才小额的跟着买入。

不敢放心大胆的买进是正确的,毕竟自己在购买股票上载过大跟头的。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不能强求,除非自己逐步深入理解背后的逻辑。通过阅读公众号文章得知,指数基金,也就是共同基金是巴菲特唯一在公开场合推荐的一种投资方式。于是自己找到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这本书,通读文章以后,我首先确信了巴菲特确实推荐过普通人购买指数基金这个事实。而阅读过程中,我也能理解他推荐的理由。

但是,仅仅理解别人的思考逻辑,哪怕是权威人士的佐证,自己并没有真正弄懂购买的对象,这种投资行为仍然是鲁莽的。什么是指数基金,为什么普通人可以购买指数基金,它的优点到底有哪些,不能搞懂这些问题,投资出的钱仍然不踏实。

在这个时候,我开始系统学习投资知识。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就必须理解购买行为背后的逻辑。当时购买了得到上北大金融学教授香帅的课程,为配合这个课程自己报考了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现在看来,这两个行为都是非常有效的。香帅老师的课程系统勾勒了金融学知识图谱,我认为是比较粗线条的框架。在了解了金融学主要线条的前提下,系统了解金融投资的知识点,更容易把这些散落的点链接成线条。比如中国的中央货币金融体系和美国的自由金融货币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金融顶层设计,由他们各自衍生出的金融体系是完全不同的。

在证券考试教材的基金专栏,又重点的了解了什么是共同基金,基金的由来。指数基金是根据市场所有股票分布情况,按照一定的选择标准,把符合某个指标的股票全部纳入购买对象。这样避免了个别股票发生的个体风险,又因为每隔一段时间会再平衡,把这一篮子股票中表现差的个股剔除掉,加入表现更好的个股,这相当于用股票的市场表现自动优化股票组合的综合盈利。这样可以把市场的非系统风险降到最低,只要市场存在,公司就不会整体覆灭,买入的指数基金组合就会赚钱。

对指数基金的学习,清楚了指数基金的构成,计算方法,盈利基础。也明白了指数基金的缺陷,只能获得市场的平均盈利。这对于初学理财的人来讲,不免感到遗憾,指数基金的平均复合年化收益率只有10%到20%左右,这与哪些表现优秀的主动型基金比起来差远了。于是陷入两难选择,自己没有能力买入个股,似乎买入主动型基金是更好的选择。恰好此时学习了有效市场理论,股票市场价格是随机游走的,因为股票价格已经反应了市场上所有有效信息。因此,对股票价格的预测都是徒劳。也就是说,一个投资组合想要击败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

主动型基金既然这样艰难,机构是否有能力获得超额收益是存疑的。在结合自己当前的选股能力,对中国股票市场的认识,综合认定购买指数基金还是比较符合自己能力范围的。

关于指数基金的系统知识,并没有更专业的涉猎,下一步会更深入的学习指数基金。希望自己认知的提高,能带来更多价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