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0年前,我在这个小城念高中时交往的几个同学,大学毕业基本留在外地结婚生子。虽然当初关系亲密,但架不住时光悠悠,琐事绵延,我们疏淡了联系。
只有子君和我留在这里,我们情况相仿:当初老公家条件太差,买不起省城高价房,为了女儿,我们抽刀断水回到父母生活的小城,将小家安在这里。
经历相似,往往同病相怜,我们倾诉着婚姻中不能道与旁人的委屈与不甘,成了彼此的慰藉。但现在,已有一年之久我们没有见过面,甚至联系也寥寥,真是咫尺天涯般的陌生。
这几年,有夫妻关系的不协调,有孩子成长中防不胜防的焦灼感,也有看透世态人情后的心灰,子君的性情大变。
她独来独往,不喜欢别人打扰,甚至她的父母都不行。在我看来,还有一丝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执拗在里面。
这两天我去银行办事,这个行离子君家很近,我觉得很有必要去看看我这个曾经亲密的朋友。我发信息给她,方便的话去她家遛遛。
5分,15分,手机静悄悄,20分钟后我离开了。
离开的那一刻,我没有失落,反而觉得不去也挺好。这几年,我们似乎向着相反方向越走越远,见了面找不到合适话题,话里话外透着距离感。
一段关系中,共有的经历越来越少,共情就会越来越稀薄,两个人在一起的孤独感,抵不过一个人独处时的狂欢。
曾经最熟悉的那个人,如今渐行渐远渐无书。
想到子君高中时的模样,我一度心疼现在的她,也是心疼另一个自己。
高中的她,性格偏内向,温柔随和。
虽没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但阳光明媚的性情让周围同学如沐春风。
她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学,卡着铃声进班上课。我烦透了宿舍里的吵吵嚷嚷,羡慕她家离学校如此近,可以近水楼台得安静。
她大多是安静的。不上厕所的课间,她会默默预习,玩得好的同学会强行拽着她一起上厕所,她腼腆一笑,去吧去吧。
她声音温柔,尤其模仿孟庭苇的歌,很好听。我和她同桌时,常撺掇她唱《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她拗不过,用书挡住小声唱。多年后,我和班长聊天,说到子君,他俨然忘了她的样子,只记得“哦,那个很温柔,会唱孟庭苇歌曲的女孩吧”。
但,我们都被时光雕刻着,被生活打磨着,被婚姻塑造着,完全失却了最初的美好。
两地分居在小城定居这十来年,子君的性情越发怪癖执拗,越来越走不出抱怨与偏见,越来越丢失了自我。
和她在一起,我常不知所措。
2,
下午四点左右,子君打来语音,说她这段时间累极了:年前女儿莫名高烧,一度徘徊在40度,小城的中西医都试过,效果不大,反反复复地烧。后来转到市医院,也不知是病到拐点该好了,还是邪病消失了,住院次日烧退了,再没反复。
但是,生病两个月,女儿的课程落下不少,尤其不擅长的数理化到了犯迷糊的程度。她说再有3个月就要中招了,大概率考不上重点高中了。办个休学重新念个初三吧,又怕再来一次毕业班,孩子身心出毛病。末了,她长吁一口气,哀叹一声,算了,不想那么多了,学成啥样是啥样,孩子健康最重要。
我能听到子君的哽咽缠绕在断断续续的讲述里,裹挟她的还有一种无力感。我能想象出来她怕拖累父母,自己硬抗的那种决绝。
这个外柔内刚的女子。
是的,如果孩子学业足够优秀,那就上交给国家,让ta远走高飞;如果孩子无缘在学业上出人头地,那就承欢膝下,享受天伦,挺好。
我和子君都属于长期的夫妻两地分居。除了提供经济保障,我和子君都是独自养育着孩子,孩子成长里爸爸几乎是缺失的,缺失到孩子写个关于父亲的作文,都会缺少素材的程度。我们这类女人很容易出现以下现象。
1、为打发孤独排除寂寞,容易手机上瘾
两地分居,我们在独自养孩中,需要承担的琐碎很多,突发情况也多。
分居的弊端显而易见,因为没有老公这个帮手在身边,我们的精力需要更多投进家庭孩子,社交圈更小。随着年复一年共同经历的减少,夫妻感情容易变淡,沟通不畅,甚至冰封到没有交流。由于长期缺乏老公的分担或共情,我们更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容易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
当我们一次次孤立无援,求助未果,网络成了排遣孤独的合适平台。
空余时间里我们容易一遍遍刷新闻,刷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太强大,让我们沉迷到不能自拔。子君的女儿说,妈妈每天睡觉前刷手机,一个直播跳到另一个,刷着刷着就睡了。
但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有问题,一定是原件出了问题。
孩子模仿能力极强,判断能力却较弱。我们在孩子面前刷手机,会给孩子造成“手机很好玩”的认知。一旦我们乐在手机中,小孩子大概率也会成为手机控。
在引导教育孩子上,我们没有老公可以依傍,凡事都要亲历亲为,若不提高自身认知,大概率引导不了现在的熊孩子。我们该充分利用好空余时间。
2、多给孩子传播社会正能量、光明面
出于担心和保护女儿,子君常把社会的负面新闻讲给女儿听,比如绑架了,拐卖了、性 侵了,并一遍遍强调自我保护的方法和重要性。
这种做法很实用,但容易过犹不及。
研究表明,过多的负面消息容易让我们悲观消极,比如,当看到大量环境污染新闻时,我们顿觉未来一片黑暗,生活的信心和热情瞬间削减。而且,经常接收负面信息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适当给孩子灌输一些社会晦暗的一面,可以让ta警醒,但过早或过多将这些展现给孩子,无形中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恐惧或压力,影响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
《善意的魔力》中提到,我们不必日行一善,仅仅成为善举的观察者,就能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幸福。
当我们的孩子能够用善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时,ta的心理会更加健康幸福,有能力更好爱自己。
3、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说老公的不好
孩子的心很敏感,超越大人想象。
孩子也容易自责,将大人的某些结果归因在自己身上。比如,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离婚了,小孩子会想,是不是因为我导致父母离婚,是不是我哪里不对父母才会抛弃我……
尤其两地分居,带着不止一个孩子的女性朋友,都经历过孩子小时那些孤立无援,单打独斗的慌乱与无助。想着孩子大了可以离开手脚,但孩子成长中的身心问题又让我们焦灼。真像网上流行那段子:老娘一辈子都怕你。怀孕时,怕你畸形;幼儿园,怕你受欺负;小学时,怕你成绩差;初中时,怕你有叛逆;高中时,怕你搞早恋……
如果现实原因不得不分居,而老公也是一心为家庭,我们该换位思考,理解他也有不易。如果老公不暖心,我们不必奢求他能提供情绪价值,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引领与托举孩子。
日本作家佐藤光郎说:所有的“怨气”,都是因为对对方充满期待才产生。对于老公,我们不妨降低婚姻期待值,这也是成年人最好的活法。当我们把期望值降到最低,所有的遇见都是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