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長系列: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 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這本書由克里斯汀生教授、其學生歐沃斯及《哈佛商業評論》總編輯狄倫攜手完成,巧妙地將公司經營的管理學策略,運用在工作生涯、人際關係以及處事原則三個課題。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大大小小的決策時,能夠有更好的衡量標準和方向。



工作生涯

「你不能以一個人的現狀來對待他,要按照他應達到的理想,你才能幫助他,使他成為一個理想的人。」 - 歌德


「只有相信你做的是偉大的工作,你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只有熱愛你的工作,你才能做出偉大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找到你愛的工作,那就繼續尋找,不要妥協。這就跟感情的事一樣,找到的時候,你自然會知道。」 - 賈伯斯




在工作方面,作者提出兩個理論,給讀者在做職涯規劃時的一個評估標準:

1.誘因理論,又稱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

由簡森(Michael Jensen)與梅克林(Willam Meckling)兩位經濟學家提出。這個理論認為,要激勵卓越的表現,應當給予高額的薪酬。

但為什麼世界上有很多非營利組織,在沒有誘人的福利,工作卻仍有強烈的熱情呢。

第二個理論:

2.雙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或稱動機理論

心理學家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這個理論包含兩種不同的因素:

⁃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如地位、薪資、福利、公司政策

⁃ 動機因素(motivation factor)如挑戰性、獲得認可、個人成長等。

書中提到,即使不斷地改善保健因素,也不會變得立刻熱愛工作,頂多只是不討厭而已。我們必須不斷尋覓自我成長、挑戰和有意義的機會,如果你找到了你所熱愛的事業,那麼你將沒有一天覺得是在工作。在思考職涯規劃時,能藉由評估這兩個因素,真正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迷思。

而這「重要的事情」,即為你的價值觀,或是你所選擇的策略。

作者引用管理大師明茲伯格(Henry Mintzburg)的理論,策略來自兩種不同的源頭:

-「審慎策略」(deliberate strategy):在原定計劃所擬定的策略,為預期的機會。

-「應急策略」(emergent strategy):在原定計劃進行時冒出來的問題或是機會,為無可預期的機會。

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這邊我認為審慎策略就是原本的「計畫」,而應急策略就是「變化」。

「變化」冒出後,會讓人左右為難,覺得沒有安全感,就很像原本要走的路上被堵了一道牆,你必須要決定翻牆、破壞或者回頭找其他的路。伴隨著成長,我們一天天改變、修正與嘗試。有時候新形成的應急策略,意外地符合雙因素理論,便會變成新的審慎策略。就好像因爲忘詞而脫稿演出,卻因此成為經典之作。

24歲那年我從學校畢業進入了竹科上班,如果我沒那麼叛逆的話,就會按著人類發給你的「人生劇本」走:畢業、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我在28歲那年因緣際會下,在市區接手經營了一家酒吧,雖非從無到有,但以完全沒有商業經驗的我而言,確實達到了我想做到的事。那段期間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磨練到些危機處理能力和活動策劃能力,精彩不在話下;正值意氣風發時,卻在2016年因一場車禍住院,在種種考量下,離開台灣來到海外工作,這意味著我要放棄很多事。




這是意外都是無可預期、劇本外的。然而在大陸工作這六年,也面對了各種挑戰,在不同領域的管理能力、人際溝通上也獲得了個人的拓展。人生便是如此,有時候你在既定的軌道上快速飛駛著,突然一個意外讓你撞離了軌道,這時候你就必須決定,要把偏離的軌道作為新的路線,抑或是校準方向回到原先的軌道。




人生是動態的,這兩個因素和策略,可以做為航道上的羅盤為你指引方向。

但我們該如何檢視哪種策略的收穫比較大呢?

學者麥克米蘭(Ian MacMilan)、麥奎斯(Rita MacGrath)提出「發現導向計畫」(discovery-driven planning) :當一個公司在評估一個計畫是否可行時,可提出這個問題:「如果行得通,你必須證明什麼?」。若要達成目標,最重要的假設是哪些?並需要確實、小心驗證最初的假設是否正確;且如何去追蹤這些假設正確與否?

生涯規劃也是如此,在接受一份工作或者擬定人生計畫時,如果你想要達到你要的期望,別人必須做什麼,哪些假設必須為真。

當然那時的我並沒有思考那麼多,不論是開店或者是海外工作,都憑著直覺做出了決定,幸運的是我並不後悔這些選擇,如果從頭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這些精采的生活;只不過人生無法完全只憑著運氣,故藉由這些理論作為評估工具,可在人生的航道上如羅盤般指引著方向。

在思量生涯之路要怎麼走時,也要保持隨機應變,不斷調整你的策略,展開視野,容納更多的可能。

當然,只是擬定了策略,目標是不會自己向你靠近的。如何分配資源,才是實際的考驗。如果不是把資源用在你已決定的策略上,策略只是空談,永遠不能成事。資源分配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你的大腦倚賴心中的價值觀和策略,持續地過濾所有選擇,決定優先順序。起初,幾個小小的資源分配決定看似沒什麼,但這些決定累積起來後,會逐漸決定你的航道是否偏航。許多人過了大半輩子才驚覺到,這樣的人生是不是你想要的,卻為時已晚。

就像在RPG的遊戲裡,你想要成為法術攻擊強大的法師,卻在每次升級的時候思量:我想要加一些體質的點數增加血量才不會那麼容易死。最後就成了四不像,只能砍掉重練了。





但人生無法像遊戲全部重來。

如果你想成為某一種人,卻不花費心力、精神、分配資源朝這個方向努力,如何要成為你想成為的這種人。

多年後醒來,你不由得問自己:難道我就這麼過了一生?

人際關係

很多產品失敗的原因,因爲那些公司把焦點放在他們想要賣什麼給顧客,而沒有深入思考顧客想要什麼。人際關係也是一樣,將心比心,才能增強人際關係。

作者提出一個所謂「必須完成的工作」的理論。當我們購買某種產品或者服務,不是為了產品本身,而是產品可以幫我們完成生活上的某些工作或是解決問題。

書中舉了一個奶昔的例子 :公司進行市場調查該如何改善奶昔的配方,才能更受使用者歡迎。但換個方式去問:「我想知道顧客在生活上碰到什麼事,使他們想進來買一杯奶昔。」

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他們所需要的,得到的回答是能夠在上班通勤時方便在車上飲用而又有飽足感。如此針對這些需求去改變商品內容。這個理論換句話說就是:我有件工作必須完成,這種產品剛好可以幫我做好。因我們並不是依照自己所屬的某種人口特性在過生活,而是根據自身的需求。

必須了解顧客的心,知道他們想要完成怎麼樣的事才能量身打造需求。同理,人際關係和家庭也是,了解對方真正想要什麼,才能有真正的同理心去滿足對方。

此外,這本書在「未來不可外包」這個主題上,舉出戴爾電腦和華碩代工的例子,進而類推到人際關係,強調許多活動是無法外包的,如人際關係或者親子間的教育。

下面是這個例子:

所謂淨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Net Assets)= 淨利潤/淨資產,亦即代表一家公司資金運用的效能。這個指標越高,越能逗得華爾街那些投資人開心。當戴爾電腦將主機板和組裝測試外包給華碩時,戴爾的生產淨資產下降,而華碩在相同的淨資產下淨利潤提高,兩家公司的資金運用效能指標都提高了,達成雙贏的局面。不久之後,戴爾將整個電腦業務都外包了,只剩下品牌名稱,到最後華碩決定以自己的品牌攻佔美國市場,逐步對戴爾的業務蠶食鯨吞。為了追求高報酬率,戴爾電腦殊不知漸漸失去自己重要的能力,即所謂「外包的風險」。




問題就在管理階層是否有「能力」的概念,判斷哪些能力是未來命運所繫,哪些比較沒那麼重要。

作者認為一家公司的能力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資源、流程、企業的優先順序。一家公司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均取決於這些能力,這些能力是不斷變動且長久累積的。這個概念同樣也可以類比到個人能力:

1. 資源,能利用的東西(通常可估量):

⁃人員、設備、科技、產品設計、品牌、資訊、現金、供應商、經銷商、客戶 (公司)

⁃金錢和物質、時間、精力、知識、才能、人際關係 (個人)

2. 流程,他怎麼做(以解決更複雜的問題):

⁃員工互動、協調、溝通、做決定、產品的開發與製造、市調方式、員工發展、資源分配(公司)

⁃運用資源創造的東西:思考、提問、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合作(個人)

3. 優先順序,即這麼做的理由:

⁃員工如何支持公司的策略(公司)

⁃個人的價值觀和行事準則(個人)

這些「能力」是現實生活中不斷從經驗中「淬煉」出來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如何慶賀成功,但失敗也是可喜可賀的,因為你瞄準的是高遠的目標,失敗則是你努力過的痕跡。

你想孩子或者團隊成員成為怎樣的人,而成為這樣的人需要獲得什麼樣的歷練和經驗必修課程?

許多家庭讓小孩子學習許多才藝。如果是從讓小朋友從中摸索個人興趣、發展自我或是增加人際互動的態度去進行這些活動,那確實是對個人能力成長有所幫助;但如果單純是打發時間(或是看到別的父母都這麼做了),或是因父母工作太忙才送去學習,小孩也興趣缺缺甚至排斥,這時候其實是將教育和陪伴的工作給外包了。

流程與優先順序,也是未來在面對挑戰時的應對能力,如果將這些能力外包了,如戴爾電腦的供應鏈管理,甚至是電腦的設計,那麼該企業在未來會逐漸喪失競爭力。

就跟「席瑟斯之船」(Ship of Theseus)一樣,如果戴爾的電腦從主機板到組裝生產等都是別人做的,那這是誰家的電腦;如果父母因忙於工作疏於親子陪伴,而孩子從別人那邊學到了價值觀和優先順序,那他們是誰家的孩子。




有時候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並不是為他們做了什麼,而是他們沒為你做什麼;從失敗和經驗學校中也能夠更好的學習領導、組織和負責這些重要的課程。

上述的兩個能力:流程和優先順序,形成了「文化」;

「文化」是為了共同目標一起工作的方式。公司員工總是照著這麼做,而且做得很好,因此不會想到用其他方式來做。如果公司文化已經形成,員工就會自動做好必須做的事。文化就是行為指導方針,下次發生同樣的事情,會有同樣的行動。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文化建立在員工做的一連串決定之上。

家庭(組織)成員不斷地一起工作,不但能了解這個家的優先順序,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最後大家也知道怎麼解決問題

他們會說:「我們家的人就是會這麼做。」

我們必須了解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才有機會建立自己想要的文化。

處事原則

「通往地獄的路是平坦的 — 這條路沒什麼坡度、路面軟軟的、沒有急轉彎、沒有里程指標,也沒有路標。只要你踏上這條路,保證可以順利抵達目的地。」 - 路易斯(C.S. Lewis)




最後,作者在最後一章說明道德標準,如何擁有正直的人生。在人生的所有十字路口上,你所做出的所有大大小小決定,都在無形之中朔造了個人風格和行事原則。

百分之百的堅持比百分之九十八來得容易,因為人生總有許許多多的情況需要你妥協,妥協了一次,之後就會像在大法官審判時,引用先例判決的結果,比照辦理。因此「下不為例」的想法就像黑洞,會把你吸引進去,讓你看不到最後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

決定不做什麼和決定做什麼一樣重要。

===============================

人生的課題自古以來就很熱門,不論是宗教、哲學等都反覆的在探討:「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把這個問題包裝一下換一個方式自問:「我想變成怎麼樣的人?」

又甚至,我們沒有好好思考過這樣的問題。

我們不會一出生下來就知道做什麼,而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累積經驗、尋尋覓覓、不斷犯錯所摸索得到「好像知道自己要幹嘛」。沒有人一開始就有預設的價值觀,而是在人生中每個決定中,逐漸塑造了我們自身的個性和價值觀。

如果你已經決定好要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並且盤算好如果要成為這樣的人需要什麼樣的條件,設立好目標後,便開始執行你的策略,所有的決定都會依據是否會離這個目標更近些,而決定要不要執行;路途中即使不會一帆風順,即使是挫折,那也是經驗的累積,但你知道在面臨諸多選擇的情況下,你會有一個評估標準,作為人生方向的羅盤;並且妥善分配你的資源在這些你該點的技能上。隨著風向以及洋流進行航道的校準,偶爾會有不可預期的支線劇情發生,是不是要暫時離開原本的航道去冒險一下,還是自信地在計畫中的航道篤定前行,這些都是必須做的決定。根據你的原則,道德標準以及優先順序。隨時要提醒自己不被短期的目標牽著鼻子走,而犧牲了長期目標。

我自己心中有一個聽起來很狂妄的答案,那就是「成為自己」。




「如果你需要一部新的機器,又不願購買,最後你會發現,你雖然沒買,還是必須付出代價。」 - 亨利.福特(Henry Ford)

如果你有個目標,卻又不做些什麼具體的行動,你所付出的代價,是無價的人生。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