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风大,多说两句。
我真的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我告诉你“蜜月期稍纵即逝”、“试婚期需要两年”,这些都是真的。我没有告诉你“试婚后可能离婚”、“三年之痒,五年之痛”,这些绝不是危言耸听。其实,我只是想告诉你,学琴这条路曲折往复,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一定不像你现在经历的那么糟。也许以后会更糟。。。
家有琴童,相爱相杀了五年,至今在课业负担逐渐加重的大环境下还能坚持学琴,我觉得算是取得了一个阶段性胜利,甚至是决定性胜利。理性的讲,这是要求较低、放任自由的结果;感性的讲,这是孩子从心里热爱钢琴,虽然嘴上不承认的反应。
孩子适不适合学钢琴?
你必须承认,有一些孩子由于自身种种原因不能像同龄人一样学习知识,接受正常的教育。钢琴,也是一项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
受制于自身或者外界因素,有一些孩子在学琴上是存在很大障碍的:
#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位有职业操守的钢琴老师告诉您,您的孩子有明显的BUG,祖师爷赏不了这碗饭,那就不要学了;
# 如果家长对音乐毫无感知,连抖音神曲都不能让您律动起来,而且这些天性很明显遗传给了孩子,他不但有所继承还有所发展,那就不要学了;
# 如果您做不到两年以上的赴汤蹈火、五体投地的陪上课,陪练习,那就不要学了;
# 如果每次上课、在家练习都需要威逼利诱,甚至动用武力,那就不要学了;
# 如果刚学一段时间您就需要服用速效救心丸,孩子看见钢琴就抽泣,夜里做梦都梦呓,那就不要学了;
钢琴前少了一位痛苦的孩童,操场上却多了一位奔跑的少年,何乐而不为?
孩子为什么学钢琴?
这里要讨论的是“孩子”为什么要学钢琴,而不是“家长”为什么“让”孩子学钢琴,敲黑板!
我们总是说让孩子学琴,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只是想让他有一个可以陪伴一生的朋友,有一个情绪的出口,有艺术的鉴赏能力,吧啦吧啦。您觉得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讲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他能懂吗?如果他能懂,还能知行合一,那就别学钢琴了,赶紧去让他学哲学。
孩子学钢琴,肯定不是为了那些风花雪月。一开始就是为了好玩儿才学,比如他会觉得钢琴这东西长得像一个张着嘴的大怪兽,一按还出声儿,每个音还不一样,好玩儿。比如他会喜欢那位漂亮的钢琴老师,喜欢老师的说话声音和香香的味道,好玩儿。比如他盼望着您答应在下课后给他的那块儿糖,幻想着连续认真练习一周后得到的玩具,好玩儿。我女儿五岁开始学琴,一开始每次上课都很积极,就是因为她要去看看长的像仙女儿一样的老师这次又会换一个什么样儿的包包。
所以,在学琴之初要让他保持对钢琴的好奇和兴趣。怎么把课上的好玩,是老师该琢磨的事儿。怎么让孩子愿意去学去练,是家长该想的。各种花里胡哨的物质诱惑,各种虚情假意的阿谀奉承,只要掌握“度”,都可以用。谨记要掌握度,别弄到最后他胃口越吊越高或是自我评价体系出现问题,那时就不好收场了,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孩子怎么学琴?
找一个好老师,买或租一架音色尚可的钢琴,做好心理建设,然后就可以开始学琴了。
但是要明确的是:
# 学习钢琴,没有业余和专业之分。
# 学琴也是学习,学习没有捷径可走,要付出,要流血流汗,肯定还会流泪;
# 快乐的学不等于漫不经心、一定要有要求、有目标、有考核;
# 不可揠苗助长,比如挑战难度过高的曲目;也不要得过且过,您可以对孩子没有要求,但孩子会不自觉的比较和自我评判的。当同龄人的手指可以在琴键上跑动,而他还在用一只手戳着小星星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痛苦的,崩溃的;
# 启蒙阶段,家长要跟着上课,记笔记,录视频,回家能够陪着孩子练习;
# 家长不要以老师的形象高高在上,更不要以讨好的姿态卑躬屈膝,您是一个陪伴者,陪伴着;
# 反对为了面子去考级,反对不切实际的越级考级。把考级作为阶段性的考核,孩子通过努力获得一张证书,增加了自信并获得成就感。
孩子出现畏难、抵触情绪怎么办?
先说结论,大部分情况下,家长应该逼一逼。
我请教过一些钢琴老师和会弹钢琴的成年人,说法出奇地一致。小时候都是不喜欢练琴的,只是屈于父母的”淫威“,不得不练。等到了十几岁,自己慢慢能理解音乐的美妙,才开始渐渐喜欢上钢琴,并开始自觉练习和提高。长大后,无一例外都是很感谢父母当时的逼迫,让自已学会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技能,一种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
当然也有人在长大以后,逃离了父母的管控就再也不碰钢琴,甚至不让自己孩子去学钢琴的。这不是个例,但也不是我们做父母希望看到的。
孩子学琴最终学到了什么?
# 曲目难度不重要,要能弹出音乐的情感;
# 练琴的时间不重要,要能高效且沉浸其中;
# “结果”不重要,不求成名成家,但求对得起付出的时间和心血;
# 级别不重要,一个真正把弹琴当成享受的人是不会在乎自己有几张证书的。不是他不能,而是他不想,不屑;
热爱与钻研最重要。
风还在刮,我就先说这么多吧。我不通音律,但尚能跟着抖音神曲律动,也就只能说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