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列夫·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这则小故事的核心就是“把善的生活理解为求得奖赏有悖于真正的信仰。”
一个人想去给人家做雇工。他遇见了两个工头。这个人便说自己正在找活干。两个工头都想招他去自己的主人家干。其中一个对他说“去我的主人那儿吧,那地方很好,不错,你要是不让人满意,就会蹲监狱,挨鞭子,可你要是让人满意,那你的日子就再好不过了。到干完活的时候,你就会过上事事不愁的日子,天天摆宴席,酒啊,甜点心啊,游玩啊什么的。只是你要让人满意。将来的日子好得你想也想不到。”这个工头就这样一再邀他跟自已走。
另一个工头也叫他去自己的主人家,但关于他的主人怎样给雇工顾劳却一句话也没说,他甚至说不出雇工们将来在哪儿生活,生活怎样,活儿累还是不累,而只是说,主人很善良,不会惩罚任何人,主人自己也跟雇工们住在一起。
这个人琢磨琢磨了第一个主人,“他给了这么多允诺。假如事情真的那样.就用不着这么多允诺。贪图奢华的日子也许是再糟糕不过的事了。这个主人准是气势汹汹的,因为谁不按照他说的去做,他就对谁严加惩处,最好还是去第二个那儿吧,他尽管什么允诺也没给,可人家说他很善良,还跟雇工们一起过日子。”
那些谈论信仰的教义也是如此,伪导师们用惩罚的恐吓来导引人们去过善的生活,用去往那个谁也没去过的世界作为奖赏来诱惑人们。真正的导师只是教导人们说,生活的本源和爱就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谁与这些融为一体,谁就会过上好日子。
好与坏在自己的心中,生活依旧,前路漫漫,总有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