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女儿,怎样去爱人?

缺爱的女儿,怎样去爱人?


老师你好,我的妈妈总是以受害者形象出现,我对这种总是认为自己最可怜的弱者充满愤怒,厌恶,讨厌。

我希望自己有一个正常的妈妈,潜意识里我不可以像妈妈这样,对妈妈反向认同,回避女性特质。

我害怕跟男人亲密接触,一方面对男性身份感到愤怒,另一方面一旦靠近我就对自己说“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是不配拥有的,我得不到的,这份关系是不属于我的”,于是,我会在关系很近时逃离,或者关系即将很近时逃离。

女性在我心里代表着“没用,被欺负,无力,弱者”还有“受虐狂”。

我害怕自己的弱,不接受自己的弱,觉得弱是要被欺负的,是无力的,无助的,要受伤害的,会被嫌弃的,会被抛弃的。

请问如何能正常的接受男性只是普通人,如何能接受自己的弱?

木棉花


木棉花

     你好,看你的信,有个强烈的印象:你对自己分析的很透彻,却也有些残酷。也许你之前读过不少的心理学书籍,所以对反向认同、对依恋中的现象描述得都很到位。但正如世人时常抱怨的:“道理我都懂,可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想,除了认知上需要做一些反馈,更多的是去靠近痛楚的情感、以及反思情感的发展。

大体上,我们可以谈谈三个方面:子女对父母作为客体的使用,母性在男女交往中的作用及内心的整合与成长。


父母在子女的人生先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后扮演被嫌弃者的角色


你对母亲的评价是“受害者”,这有两种可能,

一是,她在子女面前过度诉苦,从你身上索取同情和支持,她反复表述自己“付出很多”;

二是,她虽然不当着你诉苦,但是她的做事风格、情绪表情,就是让周围人感觉,大家都欠她的,她做着很多“不必要的牺牲”,让周围人内疚。

面对这两种感觉,都可能让你感觉愤怒,前者是你被她过度索取,觉得边界被突破,不想面对她的坏情绪而愤怒;后者是你拒绝体验不必要的内疚,以愤怒来“推开”母亲扔给你的负罪感。

这两种情况,也可以是并存的。即,她既对诉苦,又止不住对你继续付出,仿佛她的人生,是其他人加害的。


你对她的负面看法,我们需要放在不同的阶段背景中去理解:

家长(对你而言,主要是母亲)在我们的成长中,在不断阶段,扮演了两种角色。

第一个阶段,子女需要依赖他们,无论他们照顾的能力如何,终究在物理层面上,子女需要回家、需要他们经济上的支持,这个阶段,他们作为“照顾者”而存在;

第二个阶段,子女逐渐走向社会,尝试建立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网络,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发觉了自身的种种不足,觉得其他家庭的“子女”得到更多的优待、教养、资源。

在现实中受挫后,子女可能让我们对父母产生一些负面的评价,觉得他们无法支持我们、帮助我们。

这时,我们或多或少对他们有些抱怨、指责,这时候,且不论他们是否真的有一些坏习惯、旧思想、教养方式上的失误。作为子女更多地抱怨他们时,他们被当做释放受挫情绪的出气筒(或曰客体),这时,他们成为“被嫌弃者”的角色。如你提到的,对她不能像你“想象的母亲”一样而愤怒,即是这种表达。

但无论第一还是第二阶段,本质上,是父母作为重要的客体,被子女使用的过程。前者是正面使用,后者是负面使用。好比说,一个人有辆破旧的二手面包车,这辆车,正向使用时,是拿它运货送人;负面使用,是看着它百般不顺眼,所以不断抱怨它的各种问题,以此缓解内心的失落与受挫。


你的描述中,现在的你几乎无法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物质照顾,反而她在你面前展现的、以及在你内心留下的印象,是极为负面消极的。不止是让你对“母亲”这一个人有负面评价,还泛化到对女性整体的角色上。如“没用、受欺负”云云。

可以说,母亲和你的互动中,有意无意地激活了大量对女性特质的负面情感,这是你无法整合的情感体验。而认知层面上的批判、敌意、排斥,往往是这种不可消化的、痛苦感受的结果。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现阶段的你,对母亲陷入“负面的使用”是因,而总能找到理由去嫌弃她(以及其他女性),是果。

可以说,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使用,本质上的问题,在于你对原生家庭的在意与依赖,父母依然作为最重要的客体,影响着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心理层面上,你并没有分化出清晰的边界和整合的态度。

这种内心的冲突,最集中的体现,自然如你所言,是和异性的关系。因为想要和异性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子女需要在内心和父母的“客体表象”有足够的认同,及大体积极的情感联结,但是又能逐渐分化,保持足够的心理距离。


 善解人意、眉目传情、耐心接纳,这是母性特质在恋爱中的展现


也许你留意过,早在高中、大学阶段,有的女生,相比同龄人,在与异性相处时,显得更自然、更得体大方,也更容易被异性追求。仿佛他们离开家庭里,已经预置了如何与异性打交道的功能。

撇出性格外向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女性,往往和母亲的关系更和睦,她们欣然母亲的待人接物、形象体态,母亲也会欣赏自己的女儿,哪怕长相一般、资质平平,母亲也把她们当作高贵优雅的淑女去培养。这就是给了她们充分地内化母性功能的机会。如耐心交流、以看似被动的方式表达自我、合理地拒绝男性的要求等等。

与之相反,在步入青春期后,有的女性本来就在处理生理、心理变化上遭遇困难,如果母亲不仅不能展现解决问题、照顾家人的一面,反而哀叹、控诉生活的痛苦与艰辛,以及自己的卑微与无能,那么女儿很容易以自己的性别角色为耻,觉得仿佛女性是次等公民、价值感也就更低了。

在你身上展现的矛盾,便与这些冲突有关。每一次你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渴望,也就顺带地引出了对自我身份的贬低与指责,而不是欣赏自己对理想伴侣的追求、享受追求理想生活的进程。因为但凡牵扯女性功能的部分,就会激活,你和母亲的负面联结,在这些强烈的冲突感下,你的主动社交、享受调情的过程,都成了空谈。 因为内心分裂式的、攻击情感联结的倾向,让你无法保持健康的亲密关系。


内心的成熟,需要能逐渐分化,又能逐渐整合


你问到,如何接纳“男人只是普通人”,和接纳“自我的软弱”,这两点,都涉及到在内心整合复杂的内心表象。

大体而言,内心表象包括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

自体表象,有点儿像“我想象中的自己”,如你感受到“不值得被爱”的自己,即是一例。自体层面的整合,指自己不是“全好的”(“大家都喜欢我、我很完美”),也不是“全坏的”(“我毫无价值、毫无希望”);

客体表象,是我们心理认识和理解的他人,如你提到的母亲、尝试接触的男性等等。客体层面的整合也类似,即他人不是“全好的”(“他们都是大明星、都是天才、完美无瑕”),也不是“全坏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陌生人都居心叵测”)。

所以,你现在面对的难题是,既难以接受自我的缺点、不足,也难以忍受客体的复杂面,以及面对客体时的冲突感,这是“失整合”的状态。

分化,如前所述,是指一个人能从照顾者的影响中逐渐走出来,形成个体化的自我,不受制于早年的、来自照顾者的影响,并能捍卫自己的边界。


有些遗憾的是,我们得面对这个现实,你在心理状况上,确实遇到了比较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所以,我在这封信里也不同于给其他人的回复,我不能给你一些自助式的建议。反而提醒你,先接受一段时间专业帮助,比如为期半年(每周一次,大约二十次左右)的心理咨询,做一些内心创伤的处理,完善内心的整合之后,再尝试发展恋爱,或许是更好的帮助自己的方式。

为期半年的咨询,或许很难彻底改善让你改善和母亲的关系,但是至少在友善、接纳性的氛围里,你可以得到一些内化温和的态度、调节负面体验的机会,这对你以后学会自我安抚、充分的自我接纳,会有很大的帮助。

祝你早日远离痛苦!愿你得到更友善的对待!


2021年10月15日  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