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一个“抠门”的妈妈,每次给孩子买绘本都是左挑右选,最终选到一本觉得适合的,买回去就会反复“利用”,直到彻底觉得没有“利用价值”以后才会更新下一本绘本。今天来说一说,我是如何“利用”一本绘本的。
首先,逐字逐句阅读。
绘本在最开始,我会逐字逐句给孩子阅读,指读。不会跳过情节,也不会将绘本的文字替换成自己常用的口语,而是严格按照绘本的文字内容,逐字逐句给孩子进行阅读。因为一本好的绘本,内容的编辑完全是合理的,而且是适合孩子的。不要担心有的词语过于高深,孩子听不懂,如果孩子听不懂,可以给孩子进行解释,但最好不要在一开始就替换成你觉得孩子可以理解的词语。
其次,逐渐减少阅读内容。
当逐字逐句给孩子读过两三遍之后,可以考虑慢慢减少阅读内容。比如,读到一段的时候,继续下一段或者翻页的时候,可以使用引导性的词语问孩子“然后是什么?”一般孩子会在一本绘本读过两三遍以后记得绘本的内容,你的提问可以很好的引起孩子的兴趣,他会接着你的话回答,“然后是……”
可以重复性的引导孩子,如果孩子忘记了接下来的内容,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接下来的内容,再次再阅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再次引导孩子,询问他“妈妈又忘记了,后面是什么?”
最后,做一个“偷懒”的妈妈。
引导过孩子几次以后,孩子基本可以自己讲这个绘本了,这个时候我就会做一个“偷懒”的妈妈。找到“借口”不读绘本,让孩子讲给我听。比如告诉他,“今天妈妈很累,你可以给妈妈讲这个绘本哄妈妈睡觉吗?”一般这个时候,孩子都会很开心的“装模作样”拿起绘本讲给我听,开始的时候几乎是和绘本的文字内容一模一样,慢慢的孩子就会加入自己的想法,整个故事就变成孩子自己的,而不在单纯的只是读绘本。
慢慢的习惯下来,对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都有着很大帮助。
这套方法是台湾清华大学幼教系主任周育如的课程里的,感觉很实用,分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