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对我影响最深的三句话分别是:1、反求诸己;2、完成好过完美;3、做影响圈的事。
在一次上班路上边等公交车边听的这本书,当时对七个习惯并没有特别的深刻印象,除了做影响圈的事。另外就是樊登老师说的15年前在他最困惑最艰难最彷徨的时候,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房子里用一年的时间认真地读一本书,当时他读的是《论语》。而静心读《论语》就是做影响圈的事,给自己修内功,先影响自己。3月1日,我们读书会也开始带着会员诵读《论语》,虽然不能保证能把这本书读懂读透,但相信能够每天坚持读完一定会有不可思议的收获。
回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樊登老师把这七个习惯用一种有层次的清晰脉络向我们一一阐述开来。理解之后非常利于记忆,再配上图解,更令人印象深刻了。
这七个习惯分别是:
一、积极主动。包含两个含义:1、有选择的空间,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下你都有选择的权利;2、在影响圈下足功夫,关注圈就偶尔关注一下就好了。你自己才是你世界圈子的核心。
二、以终为始。《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已”。为什么说终始,而不是始终?终始给我的感受是,结束后又有新的开始。在这里,以终为始,我想就是由目的导向行为,在践行的路上,不忘初心。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以原则为中心,才能做到自信、坚实、笃定而平和地践行下去。
三、要事第一。有没有感觉到,有时我们会被社会意识如潮水一般淹没。例如碎片化时间学习、知识焦虑等,我们的人生和时间无形中被社会意识刻意地割裂得支离破碎。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和社会角色,失去自我,就没有真正属于你的要事。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浪潮里,你依然可以有所选择,安放好你的人生大石,碎片的小沙石自有它们的归处。
四、双赢思维。建立和维护情感账户,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亲密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合作关系,只不过是以情感的形式体现出来。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存在着情感账户,没有持续存储,而只是一味透支着原有的存量,合作的链接一定会越来越脆弱。樊登老师在另一本书里说过,孩子是通过与家长的相处模式来学习与他人的合作方式。如果亲子之间是双赢模式,那么日后他与世界的关系更大的可能性就是双赢思维,反之就是斗争的输赢思维。而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输不起的好强而又脆弱的心理。双赢思维,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拓展选择空间的能力,就是在狭缝中求生存、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能力。
五、知彼解己。孙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是一种战略思想,而斯蒂芬柯维的知彼解己,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内修,学会倾听。听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有一种概念叫“自传式回应”,它有四个特征: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这四个特征我估计命中率为99.9%+,字字戳心。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叫“移情式聆听”,少说话,多提问。这里的提问和“启发式提问”不同,移情也只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但不是认同。客观观察、陈述事实、提出对方的疑问,更像《高绩效教练》一样,看起来是和你的一问一答,事实上则是他的自问自答。在我看来,移情式倾听就是知彼的过程,克服自传式回应就是解己的过程。和孔夫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是同样的意思。能够做到知彼解己必定具有非凡的修为和境界,想起另一句话: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打破社会的惯性。而自传式回应就是社会的惯性。自律者方得自由,克服自传式回应,学会移情式倾听必能开阔新的天地,获得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六、统合综效。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就是像大自然的生物链一样生态化创造性地合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三个层次:相互提防(斗争输赢思维)、互相尊重(接纳妥协思维)、统合综效(双赢多赢思维)。沟通的基础,首先是看到差异(不同),其次是调动创意,谋求一致。《重新定义公司》《高绩效教练》《第三选择》《关键对话》这几本书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创意”,没有所谓的穷途末路,只要有创意,一切皆有可能。
七、不断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包括我们的身体体能、头脑智能、精神能量和社会情感,我们很多的认知会陈旧,有些功能也会用进废退。不断更新和以上六个习惯的培养将会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进行。
这七个习惯算是人格转变的过程,前三个习惯是由依赖性人格向独立型人格转变,后三个习惯则是由独立型人格向互赖型人格的转变。这七个习惯的养成,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对我的启发是,趁孩子还小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这七个习惯的培养,养成好习惯不是目的,目的是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和互赖型的人格。
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定式已经很顽固了,想要重新建立习惯,得先破除旧习,并不是那么简单,也不是不可能。而要给孩子培养这些习惯,首先还是得家长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而期望孩子做到实在是有些一厢情愿。孩子的教育就是相对的关注圈,自身的修养则是影响圈的事。那么,就从自身开始吧,像高绩效教练一样,和自己进行关键对话,在自己的可控的范围和影响圈内下足功夫,高效能的七个习惯,根据自己的情况一个个来。不一定要成为高效能人士,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