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小说家,不论伟大如巴尔扎克,还是毛姆非常爱的普鲁斯特,读多了都能清晰地看出缺陷来。没有哪个是十全十美的,毛姆也不例外,所以小说看看不求甚解就对了。
继《人生的枷锁》、《寻欢作乐》、《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之后,《面纱》终于出现了以女性凯蒂为主要角色。
即使《寻欢作乐》重点描写了毛姆年轻时喜欢过的女人,但女性也不是重点描述对象。
受巴尔扎克及法国文学影响颇深的毛姆,除了《刀锋》中经常出现的石子投入河中的意象,这段写凯蒂父亲的话一下读出《高老头》的感觉:
“他在家大概话比以前少了一点,然而他一贯少言寡语,谁也没注意到他身上这点变化。他的女儿们只当他是全家的衣食来源,为了她们吃好穿暖、游玩取乐,他理应做牛做马。如今因为他的过错,钱来得比以前少了,除了对他漠不关心外,她们心里对他又多了一层埋怨和蔑视。她们从未想过这位顺从的矮小男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起早出门,夜晚准时回家换衣就餐。他对她们来说是个陌生人,但他是她们的父亲,自然应当爱她们,疼着她们。”
如果说女儿喜欢的男性接近自己父亲的话,瓦尔特应该是满适合凯蒂,因为瓦尔特的少言寡语的形象和凯蒂父亲差不多嘛。
(其实本质不过是因为书中角色大都是作者本人不同程度的化身而已。)
关于凯蒂和唐生,就是一个常见的庸俗故事。
耽于幻想的凯蒂和渣男唐生,婚外出轨,要与丈夫离婚去逼宫,渣男现形说离不开妻子。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还将继续无止境上演下去。
不是小说重复了生活,而是生活一再地重复着小说。
那些处于此种境地的人,尤其是女人,不妨好好看看这本小说,里面唐生的嘴脸和话语描写得十分真切,就像我们身边的人在讲话一样。
看了之后,自会清醒,自拔于泥沼,以防一不小心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影响了生活幸福,君不见现实中暴打小三视频到处是,还得不到同情,犹如过街之鼠受人鄙视。
但事实是,大部分女孩只顾玩手机并不读书,所以无看到的机会,实属可惜。
套路大抵如此:爱的时候,完美无瑕,意乱情迷,没有他就无法过活。看清自私无赖嘴脸的时候方觉对方一文不值,只剩下幻灭、鄙视和无尽羞耻,电视剧翻来覆去演的也不外如此。
即使懂得了许多道理,也未必就逃得开生活的陷阱暗礁过好这一生啊。
只是,在我以为凯蒂因为蔑视而把唐生彻底遗忘,瓦尔特死去后回到香港,却被唐生妻子接到家中寄居,真是狗血。然后发生了无法理解的又一次委身,后悔,厌弃自己。真是不解,连读者都会气愤鄙视你。套用那句著名的话:“软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而凯蒂一再声称的自己经历了许多事情,“饱受磨难”之类的话,并不赞同。书上腰封上说是“女性精神觉醒之作”,很多人也是认同这是关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历程。
但想来所谓的饱受磨难,还真没看出来。不过就是养尊处优的女性,母亲帮着择偶,因父亲薪酬微薄想钓个金龟婿,未果迫于压力赌气匆匆嫁人,这如果算磨难,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部血泪史了。
婚后受尽丈夫疼爱,体贴入微,却以新嫁娘的身份初次去唐生家就引出一桩是非,还以丈夫木讷不解风情为借口,真是够软弱。
然后丈夫发现,带她去往瘟疫地,仍是尊贵太太模样,见过几具路边乞丐尸体,在修道院做过一段义工,拯救了无所事事胡思乱想的生活,觉得生活焕然一新,找到了意义。然后不过就是死了丈夫。
这算什么“饱受磨难”和经历了许多事情?不过是无聊太太的一点见识经历而已,还不如受瘟疫肆虐威胁下的轿夫苦役百姓的磨难来得真切,更同情的是我苦难的同胞。
不过追求了一点虚无缥缈的“道”,还有毛姆每部小说中都有的熟悉的话:
“我在寻找某种东西,但是到底找的是什么我也不能确定。但我知道这对我很重要,如果我最终找到了,我的生活将会变得大不一样。”
就叙事来说,正因为毛姆不再像前几部更著名小说中一样,总是纠结于物质精神月亮与六便士,还有真善美,印度佛陀等一堆宏大命题而导致略显生硬,反倒显得亲切流畅真切好多,更接地气一些。除了还一次又一次地提到贞节牌坊,到底什么个意义也没说出名堂,模模糊糊。
依然是毛姆一贯的愤世嫉俗和毒舌挖苦嘲讽,让人感到在表面的语言文字之下所隐含的作者真实的意图。
比如多丽丝说到父亲:“可怜的老头儿,他勇敢地经受住了这次打击。” 其实“可怜的老头儿”正为妻子死后刚刚获得的自由新生活无限欢欣雀跃呢,凯蒂在瓦尔特死后也是这样的,感觉像打了世俗一记响亮的耳光一样痛快,我们平时生活中听多了这些客套的冠冕堂皇的虚伪话了。
再比如父亲对凯蒂说:“(孩子)那将给你很大的安慰。你一定得去看看多丽丝的儿子,那孩子长得非常可爱。” 其实说话的人自己对自己的话相不相信还不一定呢,都是言不由衷的客套话而已。
真切的东西有很多。比如:
“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
“我已经得到了严厉的惩罚。我绝不会让我的女儿重蹈覆辙。我希望她是个无畏的人、坦率的人,是个自制的人,不会依赖别人。我希望她像一个自由的人那样生活,找一份好的活计养活自己,而不是像我。”
隔阂的部分也有很多。
毛姆书中的男主角很多时候都是影子一般影影绰绰的存在,不真切,很多时候只是活在别人的江湖传说中,此人并不身在江湖。
《月亮与六便士》、《刀锋》,并不正面直接描写,很多通过别人的言谈。害羞、寡言、沉溺于工作、不愿表露感情,这正是毛姆的样子,而书里的女性很多都像他那个不省心爱叨扰人的妻子。
家庭亲情也是隔阂的。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都是冷淡克制的,这大概也是与作者自己的个人经历有关了。
夫妻,子女,都是枷锁羁绊,只有自己独处才是自由,和过去完全割裂,面前铺设着令人向往期待新生活的。
记得传记中说毛姆是喜欢孩子小时候的样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奇怪!孩子年幼时是父母掌心里的宝贝,任何小病小恙都会让他们忧心如焚。这时孩子们对父母也是崇敬热爱,依赖有加。几年之后,孩子们长大了,跟他们毫无血脉关系的人取代了父母,成了给他们幸福的人。冷漠代替了过去盲目而本能的爱,连彼此见面也成了烦躁与恼怒的来源。一度曾经十天半月不见便会朝思暮想,如今即便是成年累月不见他们也乐得享受清闲。”
孩子小时都是可爱的。毛姆写这段是不是想到自己的女儿,而且是不喜欢的女人生的身上携带她妈妈遗传基因的女儿。
最后一段:
“太阳升起了,驱散了雾气,一条崎岖的小路出现在眼前。它穿过稻田,越过小河,在广阔的土地上起起伏伏,一直延伸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如今她明白了,假如她沿着眼前这条越来越清晰的小路前行——不是诙谐的老韦丁顿说的那条没有归宿的路,而是修道院里的嬷嬷们无怨无悔地行于其上的路——或许所有她做过的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比较下另一段《我的大学》中的话蛮有趣:
“秋天,在那些阴沉的日子里,在那不仅看不见太阳,甚至也找不到太阳,忘记了太阳的时候,在秋天这样的日子里,我在树林里不止一次地迷过路。我离开了大路,却又找不见所有的小路。到最后,找得累了,我就咬紧牙关走过密林,踏着腐烂的枯树,走过沼泽。最后终于走到了大路上。”
P.S. 书还是比同名电影有趣多了。
书可以给你很多种想象,而电影只是许多想象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