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答案收获大量“全中”评价)
缺爱心理的个人特征
缺爱者缺乏内在的“安全基地”,心境状态和心理结构都不太稳定,容易出现多种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很可能被贴上焦虑症、躁狂症、抑郁症、人格分裂、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标签,或者控制狂、妈宝男、巨婴、偷窥狂、心理变态等负面人文标签,但这些可能是由于缺爱导致的假性症状。
缺爱,可能有以下个人心理特征:
(一)幻想。情感层面不愿意承认眼前的事情是对方帮自己做好的,不想感恩对方,而是倾向于理解为是自己的内心想法促使事情实现了。
(二)伪装。因为现实生活需要别人,所以伪装成正常的社会人,迎合环境,关心别人的想法,但并不真的投入感情。
(三)善变。在不同场合,就变成不同的人,变化很大,因为都不是内心的自己,而是适应性的产物。
(四)隔离。“与他人之间好像有一层看不见的膜隔着”这种描述比较生动得描述出了隔离的状态。如果在身边的对方如果不说话也没表情,就会觉得对方很可怕很冷漠,那是因为自己无法走进对方的心,与对方的心是隔离的。
(五)脆弱。没有能力面对真正的困难,在接收基于现实能力的批评或者现实挫折的打击的时候,会怀疑自己一无是处。这种自我否定感会进一步把自己往幻想的世界里推,因为在那里自己可以是完美的。
(六)羞愧。自己知道自己内心脆弱不堪,因而羞愧。真心对自己好的人,会觉得内疚难当,所以会排斥对方进一步走进。
(七)嫉妒。对有自主创造性的人非常嫉妒,也可能表现为不屑、讨厌、不屑一顾、攻击、敌对,但是内心是非常嫉妒。如果身边的人比如异性情侣关注这样的人,会表现出极端的愤怒和不安。
(八)掩饰。掩饰自己的问题,喜欢观察他人评点他人,在他人身上找自己的问题,不敢暴露自己。比如需要得到咨询帮助,但是不愿真正按照程序付费咨询,而是希望和咨询师成为朋友关系,来间接获得帮助。
(九)自恋。需要别人不断吹捧自己,喜欢待在被吹捧的人群里。但是自己并不是真心投入,而是感觉像在演戏,内心根本看不起别人。
(十)胆怯。走出幻想,走进现实,就意味着幻想的世界消失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年纪越大,越不敢这样做。现实总是会对不切实际的幻想做出惩罚,但是即使被现实伤害得伤痕累累,也不敢直面现实。
(十一)刺激。表面可能很文静柔弱,但是内心对刺激性需求非常痴迷。包括酗酒、烟瘾、狂欢、纵欲、施虐、受虐等。
(十二)安抚。通过引诱别人来吹捧自己、臣服自己,获得满足感、成就感,用以安抚自己的内心空虚。
(十三)抑郁。采用刺激的方法失效或疲倦的时候,或者被“发自内心活得很幸福”的他人映衬自己幻想世界的虚弱的时候,就会陷入抑郁、自我否定、没有动力。
(十四)失控。面对自恋幻想被打破的时候,一些幼稚的不合场景的言行可能会发生,目的往往是想操纵别人认同自己幻想的世界。比如在恋爱关系里,稍稍发现对方不被自己吸引了,就会有强烈的失控感。
(十五)成就恐惧。内心追求成功,本质上是渴望通过成功换取情感,但是发现成功终点可能没有自己向往的情感在等着自己,反而可能与一些不看好自己的人的关系变淡,就容易陷入恐惧,不敢去迎接成功。
(十六)发展迟滞。在安全基地的关注与保护下,孩子会积极探索世界,适应社会规则,建立社会关系。缺爱的孩子内心不安,心灵深处最大的渴望一直是安全基地的关怀与保护,心理自然成熟的过程受阻,对社会规则不感兴趣,对社会关系不太适应。
缺爱心理的社交问题
缺爱者在社交关系上的“无价值感”的感受和“不值得被爱”的信念,严重影响正常社交,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则更为突出。缺爱心理对个人的影响可能会被个案隐藏起来,但是对社交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危害则比较明显。根据依恋理论的跨时代研究发现,缺爱心理不止对个人有终身影响,还会通过不健康的养育影响下一代。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社交恐惧。缺爱者大都诉说自己在高中以前或者包括大学时光,都一心学习,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是进入复杂的宿舍生活或者社会社交圈,面对社交需求和择偶需求时,就变得非常糟糕。往往是因为之前专注于书本,可以给自己逃避社交一个很好的理由,而真正面对社交需求和择偶需求的时候,厌恶与依赖的冲突就无法避免得呈现出来了。
(二)述情障碍。恒河猴实验有个结论是没被广泛公开的:就是非母亲照料大的雌性小猴子长大后,没有求偶交配欲望,人工强制受孕生产后,雌猴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养育天性,甚至撕咬虐待自己的孩子。从近期的脑神经科学实验发现,早年缺爱的母亲与早年有爱的母亲,看到各自婴孩啼哭时,大脑的第一反应是不同的:早年有爱的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去着急看孩子的情况,而早年缺爱的母亲第一反应是想起自己的童年,似乎失去了养育的天性。这两项情感照料的缺失,在母性上反应的最透彻,但在其他方面也很常见:比如恋爱中,缺爱者倾听恋人诉苦时毫无感觉甚至觉得有趣,以及无法表述对对方的正面情感等。
(三)角色不满。缺爱者内心长期处在痛苦之中,在未发掘问题根源的时候,会认为是自己的角色不够好导致的。比如在读初中的时候,觉得如果自己考上重点高中,成了那个学校的高中生,心理就健康了。到了重点高中之后,仍然痛苦,就会觉得如果考上重点大学,成了名校大学生,心理就健康了。如果没有考上名校,会把自己的所有心理问题归结为没有考上名校所致。事实上,缺爱者对自身角色的不满,是对内心缺爱导致痛苦的心理本质的防御。很多非常成功、出色的缺爱者,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
(四)分裂特征。缺爱者由于非常缺乏安全感,为了保护自己,思想上会显得非常成熟老道。但是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中后期,就会变得像个非常折腾的小孩子,因为缺爱者心理成熟水平还是个孩子,而且是个情感上非常不满足的孩子。
(五)肌肤饥渴。恒河猴实验发现,小猴子大部分时间都跟“绒布妈妈”在一起,而不是跟“奶瓶妈妈”在一起,说明小猴子的身体与“绒布妈妈”在一起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人类也一样,幼年时期缺少与父母的亲密接触的孩子,会有肌肤饥渴感。这种肌肤饥渴,可能会导致缺爱者追求更多的身体接触,而被他人误以为是性暗示,容易导致性关系方面的混乱和危险。有的缺爱者曾坦承:我其实一点都不喜欢做爱,我只是喜欢别人抱着我,但是他们抱着我时,就想做爱。
(六)性单恋(lithromantic)。没有追到对方时,与对方的联结可以时断时续,有时会觉得非常亲密情感非常浓烈,有时又可以完全忽视对方;而一旦被追到,对方从缺爱者的幻想拉回到现实之后,会对这种情感一直联结的关系强烈不适应甚至厌恶。
解释
(一)以下所列的特征,对不缺爱者来说也可能偶有其中少量,对缺爱者来说则是几乎全中的共性特征(评价里很多“全中”)。就好像头晕是脑震荡的症状之一,但不能说头晕就是脑震荡,更不能说脑震荡症状里有写头晕就是不准确。多因素共同考虑。
(二)缺爱者有很多优点,我写的主要是负面特征描述,旨在帮助缺爱者自我觉察。有些评论说,“终于搞懂自己为什么这样了”、“感谢把我的问题描述清楚了”,这也是我的初衷。
(三)缺爱者的比较对象是不缺爱者,不是“正常人”,缺爱者也是正常人。正常人都有心理困扰,依恋理论认为,缺爱是一种原始性的、危害广泛的心理困扰。
(四)可以加我微信ilufugong免费缺爱心理测试。
缺爱心理的婚恋表现
缺爱者在婚恋关系里,索取欲强,不安全感强,有潜在怨恨。既非常需要对方,又难以相信对方。
从知乎关于男生为什么不追求女生的一个回答里摘取一段对话截图(侵删),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缺爱者需注意的人生雷区
人生中有些错误,会影响一生。避免这些雷区,不至于陷入绝境。
以下建议对大部分人没有意义,但是缺爱严重者应十分注意:
1、不要为了离开父母,而与不喜欢、不熟悉的人结婚。“一个地狱出来,进入另一个地狱”。
2、不要与婚内人士产生感情。因为这种感情对对方没有约束,对你没有保障。
3、不要吸毒,哪怕最亲近的人劝你。戒掉他(她)也比戒掉吸毒容易。
4、不要为了感情做违法的事。在监狱的时候,对方不会陪你,恨意会陪你。
5、不要自杀。全面否定自己的时候,要知道自杀的人很多,你不自杀,就还没有太差。
6、不要滥交。做爱并不能让你感受到真正的情感。
7、被虐待了,赶紧撤离。
关于如何解决:建议心理疗愈
在针对缺爱的心理疗愈中,咨询师提供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的安全基地,让来访者安全感提升,在潜意识中唤醒真我,探索自身与世界、与他人之间爱与被爱的正面关系,在潜意识的特殊训练中,从对原生家庭依恋巨婴模式发展出成熟的社会化依恋模式。
缺爱的疗愈不应困在对原生家庭的分析、抱怨中。在缺爱导致的孤独寒冷的心理背景下,在负面循环的逻辑里分析思考得再多,也难看到温暖光明的内心世界。
【判断自己的缺爱心理程度】
缺爱疗愈专家:光之泉老师,知乎小V,心理学本硕全日制,博士研修,心理协会法人
可以加我微信:12315785,免费测试评估
公众号里也有很多心理测试:依恋心理(yilianxinli),让你一万年不缺爱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