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喜好一直是被影响的,直到这几年才开始确定了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书-----能带来繁殖能力的知识的书。这个之后再说,先说说我之前的读书经历吧。
亦舒
我从开始识字开始,就开始读我父亲的书,应该是从《世界之窗》开始,我依稀记得非常羡慕国外的风土人情,特朗普和他的女儿、英国女王及她的孙子以及后来的网球王子费德勒等等,因为和我是差不多年龄的,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想法:人与人的差别好大呀。我父亲年轻时积下的书大多是国外的,比如西德尼 谢尔顿的系列小说,我最喜欢的是《假若明天来临》。再到后来,在同学的影响下,又开始看漫画书《机器猫》和郑渊洁系列,学校和父母的压力下,躲进幻想的世界是我当时的解压方式。再到后来,开始看杂志,《女友》、《时尚》、《昕薇》等等,遇到我喜欢的模特或者作者推荐什么书,我就去看什么书,至于有那些书,如今书名和内容都忘了。直到18岁那年,我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书《暑假过去了》,想着书名挺好玩的,就借来看,一发不可收拾,于是索性把当时能找到的她的书都看了,她就是在我青年时期影响很深的亦舒。再之后,我看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大部分都是虚构类的,有小说,有诗集,有散文集,总之有点文艺青年的感觉。
大空头
直到第一次看全英文的小说《1984》,我的读书世界变的不一样了,心里想着,原来我也能看原版书籍了。一下不可收拾了,什么动物农场,月亮与六便士,虽说依然是虚构类的书籍。直到我看到了《大空头》,那时候着了魔了,看完英文版,看中文版,上下班的路上,健身房做有氧的路上,都在听这个电子书。于是我直到了我此生的最爱的类型书籍----金融类,再也不随波逐流,附庸风雅。遇到李笑来的书,也是因缘际会,知道了挚爱后,我就着急的把同类的、相关的都准备读一遍,也是从他的书里我知道了一个概念-----有繁殖能力的知识,比如逻辑、英文、数学、生物、经济、各种方法论,包含这些知识的书籍有阅读价值,而虚构类的书籍完全可以看相关影视作品。
新世纪
至今我依旧最喜欢工具类的书籍和金融类的书籍,而看书的形式也从实体书变成了虚构书,因为携带方便,又因为大多是原版书籍,我都存在了设备上:kindle、手机、ipad、电脑,随时随地可以看,还能满足我同时期看好几本书的习惯,而且查阅和重看方便,相当于我拥有了一间私有图书馆。
仪式感
话说回来,自从我知道我关于书籍种类的喜好以后,连看书需要仪式感这种习惯也消失地无影无踪,大概以前真的不是真心喜欢看书,是为了看而看,现在随手抓起来便读,因为都是我喜欢的,这种感觉很真实,像是完全为了取悦自己而做一件事。如此,再回想过去,真的好像是上辈子的事情了,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