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9期“惯”专题活动。
每日清晨,闹钟嘶鸣,我伸手按停,翻身再睡十分钟——这十分钟的贪恋,竟成了铁律,纵使醒来精神已足,亦必假寐以待,仿佛非此不足以成晨。起初自觉可笑,久而久之,竟视为天经地义。这便是惯性的力量,先驯服双手,再禁锢头脑,使人安于既定的轨道,视偏离为畏途。
物理课本上说,惯性者,乃物体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解释固然简明,却未能道尽人生百态中被惯性所缚的真相。人之处世,亦如物之运动,往往沿着一条早已铺就的轨道滑行,不思变更,不求转向。我们习惯了走同一条路回家,习惯了在同一家面馆吃早餐,习惯了与同一群人交谈,习惯了思维方式的一成不变。这些习惯初看无伤大雅,却在不经意间筑起了一座无形的牢笼。
我曾见过邻家老翁,每日午后必坐于门前藤椅,望着街景发呆。问他为何总是如此,答曰:“三十年来皆如此,何必更改?”他的话中透着一丝满足,却也藏着些许无奈。惯性给了他安全感,却也剥夺了他看到不同午后阳光的机会。这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我们恐惧改变,并非因为改变本身有多么可怕,而是因为改变意味着要挣脱那种已经习以为常的舒适感——即使这种舒适感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束缚。
思想的惯性尤为可怕。人一旦形成某种观念,便会不自觉地为这种观念寻找证据,而对相反的证据视而不见。这种确认偏误,正是思想惯性的典型表现。我们的祖先为了快速决策而进化出的这种心理机制,在今天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却常常成为进步的阻碍。多少人固守着自己十年前、二十年前形成的观念,拒绝接受新知识、新观点,仿佛时间在他们思考的某个节点戛然而止。思想的惯性使大脑生锈,使心灵封闭,使人在精神上未死先僵。
情感的惯性也不遑多让。多少人困在一段已经失去活力的关系中,只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多少人坚持着一种已经不再适宜的生活方式,只因为“习惯了”。惯性让我们把“经常”误认为“必然”,把“习惯”错当“喜欢”。这种情感上的惰性,或许是人类最悲哀的自我欺骗。
社会层面的惯性更是惊人。许多明显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制度安排能够长期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它们的存在。“向来如此”四个字,成了为一切不合理现象辩护的最佳理由。鲁迅曾讽刺道:“向来如此,便对么?”这一问,本该惊醒无数沉迷于惯性中的人,可惜能够真正醒来者寥寥无几。
然而,人毕竟不是纯粹的物质。物质没有选择,只能服从物理定律;人却有选择的可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惯性的束缚。这种突破需要意识,需要勇气,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审视。
打破惯性并不意味着要对生活中的一切常规进行全面否定。相反,认识惯性的力量,是为了不被惯性所奴役;保持对常规的敏感,是为了能够自主选择何时遵守常规、何时打破常规。真正自由的人,不是那些一味反叛一切规范的人,而是那些明白自己为何遵循、为何突破的人。
或许,我们可以从小处开始抵抗惯性:换一条路线散步,读一本不同领域的书,尝试与观点相左的人真诚交流,甚至只是改变一下早餐的品类。这些小小的“偏离轨道”,是对惯性霸权的微小反抗,是对自由意志的确认练习。
惯性是重力般的存在,我们无法完全摆脱它的影响,但可以学会在它的作用下保持清醒与自主。人生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彻底摆脱一切束缚——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在于在认清束缚的前提下,依然能够保持思想的灵动与心灵的自由。
当我们能够审视自己的习惯而不被习惯所左右,能够遵守常规而不视常规为神圣,能够承认惯性的力量而不放弃抵抗的权利,我们才能在必然王国中开辟出一小片自由的领地。这片领地不大,但足够让我们的灵魂保持站立而非滑行,保持清醒而非昏睡,保持生动而非僵死。
惯性终将永远存在,但人可以选择不做它温顺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