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5:OSPF与RIP

在上一次中我们提到:BGP协议将整个网络划分为多个自治区域,多个自治区域通过维持联系,完成路由的选路;而OSPF和RIP,通常情况下则是负责在自治区域内部的路由选择。借用我们上一次的例子,如果说BGP协议就是将各地邮局的信件进行运送;而OSPF和RIP作用的范畴就是在每一个小城镇中邮局如何收集到所有的信件,得到信件之后如何能够分发。

RIP

RIP协议中,每个路由器会定时向周围的路由器发送自己的路由信息,具体来说就是可以从该路由器开始可以经过x长度,到达目地路由器;而在接到路由消息之后,如果发了一条跳数更短的路径,那么他就会更新自己路由表。为了防止路径信息无止尽在自治区域中传播,RIP规定距离超过16的路由器将会被丢弃。

OSPF

RIP比较简单,同时它的短处也非常明显,最长跳数不能超过15,限制了网络的大小;而且仅仅通过跳数来判断是否是最佳路由,而没有考虑流量因素等,也是比较不合理的。相比之下,OSPF考虑得更加复杂,也更加全面。
OSPF将自治系统进一步拆分,划分为更小的区域(area)。具体分成了核心区域和普通区域。核心区域掌握了整个自治系统的所有路由信息,而一般区域需要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和核心区域连接,并上报最新的路由情况。
在一个区域中,如果需要将自己的路由信息告诉其他的所有路由器,将会造成很大的网络压力,因此,每一个区域中,又会有一个“本区域路由代表”(Designated Router),这位代表扮演着中继站的作用,整个区域中的路由器将自己的信息上传到中继站中,并且从中继站中获得别的路由的信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